指導單位:中共駐馬店市委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主辦單位:駐馬店市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承辦單位:駐馬店網(wǎng)

辟謠平臺 > 百科知識 > 內(nèi)容

這些看似“衛(wèi)生”的好習慣,可能反而危害健康

時間:2023-01-11

來源:新華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愛干凈、講衛(wèi)生”的意識,但你可知,生活中有些我們一直堅持的“衛(wèi)生習慣”,其實是多此一舉,甚至反而危害健康!

指甲剪太短,當心甲溝炎

我們經(jīng)常會被長輩叮囑“指甲要剪短一點,留太長容易藏污納垢,滋生細菌”,因而一些人會把它們剪得很短,甚至是“貼著肉邊”剪。

但如果指甲側(cè)剪得過短、過深,兩側(cè)的皮膚皺襞失去了指甲的制約,就會往中間生長。

當指甲再長回來時,好比硬刺扎進了甲溝里的軟組織,會造成嵌甲,引起疼痛、生液、化膿等癥狀;

若細菌由破口處進入,引起感染,則可導致甲溝炎。

正確剪指甲的三要點:

剪前溫水泡一下

在剪指甲前,可以先用溫水泡一分鐘左右,讓指甲吸水軟化,不但省力好剪,指甲也不會四處亂飛;如果嫌麻煩,洗澡后也是剪指甲的好時機。

剪時留出1毫米

修剪時要先中間后兩邊,這樣容易掌控長度,要讓指甲尖露出1毫米左右小條白邊。

磨平尖銳邊角

剪完后,在邊角稍作修剪,再用指甲銼把尖銳的邊角打磨光滑。一般來說,成年人的指甲建議一周修剪一次。

打噴嚏用手捂?可能傷人又傷己

據(jù)研究資料表明,當我們打噴嚏時,鼻腔、口腔同時排氣,唾液、鼻腔分泌物會形成1000-40000粒飛沫隨空氣高速噴出,能夠把細菌或病毒帶到2米左右的距離。

而且一個正常人的噴嚏里約有30萬個微生物。

若你用手捂住口鼻,的確可以阻擋飛沫向空氣傳播,但也有隱患!

打噴嚏時用手捂,微生物會附著在手上。

若你沒有及時洗手就觸摸其他物體表面,有可能通過碰觸傳播病毒給他人,尤其是一些免疫力低的人群。

打噴嚏時,上呼吸道會產(chǎn)生強大的壓力。

如果將口鼻完全捂住,無法緩解的壓力會向內(nèi)“返回”,進而沖擊咽鼓管,甚至損傷鼓膜,嚴重時可造成鼓膜穿孔!

正確方式:

想打噴嚏別憋著,可以用手帕、紙巾等輕掩口部;如果一時情急,來不及準備,可以用肘部衣袖遮掩。

因為肘部接觸其它地方的機會少,不易造成細菌和病毒的散播。

捏住兩個鼻孔擤鼻涕?小心傷耳

感冒、換季、鼻炎,最容易流鼻涕,那你平時都是怎么擤鼻涕的?

是按住一個鼻孔,另一個發(fā)力;還是捏緊兩個鼻孔同時用力擤?

告訴大家,若你堵住兩個鼻孔一起擤,可是非常危險的!

捏住兩側(cè)鼻孔用力擤鼻涕時,部分鼻涕不能從縮小的鼻孔擤出,會反流入鼻竇,甚至由咽鼓管涌向中耳腔,出現(xiàn)耳朵嗡嗡響的感覺。

且鼻涕中含有的細菌可能會引起中耳炎或者加重鼻竇炎。

正確方式:

閉上嘴巴,用手指壓緊一側(cè)鼻孔,將鼻涕從另一側(cè)鼻孔擤出,然后換邊。切忌用力過猛。

掏耳朵上癮?小心失聰

耳朵癢了,不少人都會很自然地用棉簽或挖耳勺掏一掏,感覺身心都“爽”了。而且一旦習慣了,一閑下來就想掏耳朵。

大家認為耳屎就是身體代謝產(chǎn)生的垃圾,要將它徹底清理,保持耳道干凈。

其實,適當?shù)亩阂灿幸欢ǖ暮锰?mdash;—既能對耳朵起到潤滑作用,也能防止灰塵進入耳道。

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點耳屎都沒有,反而容易引發(fā)感染,誘發(fā)外耳道濕疹或外耳道炎。

頻繁掏耳朵,可能造成外耳道皮膚破損,一旦細菌感染后可能引發(fā)急性外耳道炎,出現(xiàn)明顯外耳牽拉痛、耳內(nèi)疼痛、耳阻塞感等癥狀;

若是挖勺耳、棉簽進入耳道后,對深淺控制不當就會傷及鼓膜,如:鼓膜被刺破穿孔,會有失去聽力的風險。

正確方式:

一般情況下,耳屎可借咀嚼、張口等動作自行排出,不需要掏。耳朵難受的時候可嘗試這樣做。

1.先用手輕輕拽一拽、揉一揉外耳廓和耳垂。

2.如果確實有必要掏耳屎,應先洗凈雙手,將醫(yī)用消毒棉簽浸透溫開水后稍稍擠干,稍微探入和擦拭外耳道,并且朝一個方向輕輕旋轉(zhuǎn)將耳屎帶出。

飯后立刻刷牙保護牙齒?易損傷牙釉質(zhì)

刷牙本來是一個好習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每天早晚兩次刷牙已成習慣。但有些人飯后馬上刷牙,甚至不管吃了點什么都要刷牙,其實這樣反而不利于牙齒健康。

因為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層牙釉質(zhì),特別是吃酸性食物或喝果汁后,其酸性物質(zhì)能使釉質(zhì)晶體變得松弛。

如果此時立即刷牙,容易把釉質(zhì)晶體輕易刷去,久而久之,牙齒釉質(zhì)逐漸減少,就容易受到損害。

因此,飯后宜漱口,半小時后再刷牙。

開水燙碗能殺菌?

在外用餐時,你可能會見到這樣的“餐前儀式”:撕開餐具包裝,倒上熱水,開始洗洗涮涮……覺得這樣能“消毒殺菌”,用得更安心。

但這樣真的有用嗎?

1.高溫消毒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有專家表示,高溫消毒要達到效果,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作用的溫度,另一個是作用的時間,缺一不可。

像餐具上常殘留的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霍亂弧菌等,多數(shù)要經(jīng)100℃作用5分鐘,或80℃作用10分鐘才能死亡;

而乙肝病毒在100℃中至少10分鐘才能被滅活;

一些不怕“燙”的細菌芽胞需煮沸更長時間,如破傷風桿菌芽胞需60分鐘,肉毒桿菌芽胞則需3小時。

而一般情況下,餐廳提供的水溫度往往較低,再加上很多人燙餐具最多也就十幾秒,并不能保證殺死大多數(shù)致病性微生物,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帶走一部分灰塵。

2.消毒濕巾擦餐具也不可取

除了用熱水燙,還有人用濕紙巾擦拭餐具消毒。但市面上清潔、抑菌的濕紙巾,大多只能用于皮膚清潔,不能起到消毒餐具的作用。

能達到消毒作用的濕紙巾也是用于皮膚或物體表面的消毒,其中的化學成分不能入口,用來擦碗反而增加安全隱患。

所以,外出吃飯盡量去衛(wèi)生達標的餐館,也可以自備一套餐具。


掃一掃打開駐馬店辟謠平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国产真实迷奷系列在线免费看,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AV秘无码不卡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