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火·邊塞·講臺:九旬老兵的琴聲家國路
摘要:1961年,胡成選隨文工團到舟山某部隊演出。4月2日,在市第二高級中學(原駐馬店師范學校)家屬樓,記者見到了胡成選老人。如今,90歲高齡的胡成選仍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執(zhí)著。音樂如同歲月的見證,記錄著他一生的風雨兼程和輝煌成就。
記者 劉鵬 張朝 張錕
一把琴頸纏著繃帶的小提琴,在老舊書桌上投下斑駁的剪影。九旬老人調整琴弦,輕聲吟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渾厚中略帶沙啞的嗓音在屋里縈繞。
琴弦震顫。
不是風——是鴨綠江的浪頭在1950年的冬夜拍打運輸船,14歲的文工團員把凍僵的手指塞進懷里焐熱,用琴聲融化戰(zhàn)士睫毛上的冰霜;是新疆阿拉山口哨所初建時的明月,在風沙礫石中為戍邊戰(zhàn)士譜寫壯志豪情。
琴弓劃過G弦,裂帛般的聲響中,仿佛硝煙與粉筆灰同時揚起。
講臺下曾有學生追問:“老師,您到底是拿槍的還是弄弦的?”
胡成選和老伴兒交談。
老人瞇起眼睛,任琴聲作答——那些在戰(zhàn)壕里焐熱的音符,終究化作春風,吹開了中原大地千樹萬樹的桃李。
斜陽穿過窗欞,琴的影子投射在墻面的中國地圖上。那道蜿蜒的影痕,恰似他九十載年輪里最深的一道刻痕。
老人叫胡成選,今年90歲。
第一章 硝煙彌漫:戰(zhàn)地琴聲如血綻放
胡成選出生于山東省臨沭縣。從小就有藝術天賦的他,上學不久就成為學校劇團里的小演員。1949年3月,解放軍某部文工團到學校挑選文藝兵,導演問他:“小鬼,想不想到部隊,為解放軍戰(zhàn)士演出?。?rdquo;胡成選興奮地點點頭。
這一年,他13歲。
辭別親人,到安徽省蚌埠市的華東榮軍總校文工團做話劇演員,胡成選的第一個角色是在話劇《紅軍回來了》中扮演紅軍戰(zhàn)士的兒子。他聰明好學,認真揣摩角色,完全融入劇情中,把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文工團里,胡成選開始學習二胡、小提琴、三弦等樂器。勤奮好學的他很快熟練掌握了這些樂器的彈奏方法和技巧,徜徉在音樂美好的世界里。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胡成選和團里其他8名文藝兵一起,首批入朝參戰(zhàn)。
胡成選至今清楚地記得,戰(zhàn)前動員時,部隊首長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普通的志愿軍戰(zhàn)士,你們的武器就是手中的樂器。”
炮火轟鳴,硝煙彌漫。胡成選和戰(zhàn)友突破敵人數(shù)道封鎖線,沖到戰(zhàn)場最前沿,用音樂奏響戰(zhàn)斗的號角,激勵著戰(zhàn)士們奮勇向前英勇戰(zhàn)斗。
冰雪長津湖畔,胡成選和戰(zhàn)友張培強在冰冷潮濕的坑道里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轟隆”一聲巨響,敵人的炸彈在坑道口爆炸。張培強不幸頭部受重傷,倒在血泊中。當戰(zhàn)士們抬著張培強向戰(zhàn)地醫(yī)院趕去時,他卻緊緊拉著胡成選的手不肯放開。胡成選含淚說:“你放心養(yǎng)傷,我一定把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張培強點點頭,才肯松開手。因流血過多,張培強英勇犧牲,時年18歲。
經歷生離死別,經受血與火的洗禮,胡成選含淚在坑道里完成了合唱歌曲《歌唱英雄的二連》等激情澎湃的戰(zhàn)地歌曲的創(chuàng)作。激昂的小提琴聲伴隨著這些令人熱血沸騰的歌曲在戰(zhàn)壕中回蕩,在戰(zhàn)士們耳邊回響。
1951年11月,部隊派胡成選和另外5名文工團小戰(zhàn)士回國休整培訓。夜晚,護送他們的軍車剛開出不遠,護送隊隊長讓他們從第一輛車上下來,坐到第三輛車上。車子繼續(xù)在山路上快速前進,突然,敵機呼嘯而來,一顆炸彈擊中第一輛軍車,車輛瞬間發(fā)生劇烈爆炸……
擦干淚水,胡成選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
在遼寧省開原市接受兩個月的培訓后,胡成選和文工團戰(zhàn)友重返前線。
穿透硝煙,琴聲鏗鏘,點燃了征戰(zhàn)沙場的熱血;穿越戰(zhàn)火,琴聲傳遞著信念與希望。在炮火轟鳴中,15歲的少年和他的隊友將音符化作了穿透敵人血肉的利劍。
一次演出剛剛結束,敵人的炮火呼嘯而至,一枚炮彈在不遠處爆炸,氣浪夾著彈片將緊緊抱著小提琴的胡成選仰面朝天掀翻在地。被戰(zhàn)友救起后,他發(fā)現(xiàn)小提琴的琴頸部被彈片擊中,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這次,是小提琴救了他一命。
“冬天,溫度降到零下40攝氏度,琴弦凍得像幾根冰冷的鐵絲,手指一碰就粘住。”回憶崢嶸歲月,胡成選眼眶濕潤。寒風呼嘯,雪花飛舞,戰(zhàn)壕里,戰(zhàn)士們的睫毛結滿冰霜。文工團員們屹立在風雪中,用嘹亮的歌聲、激昂的琴聲,拂去戰(zhàn)士們身上的冰霜,送去溫暖和力量。
戰(zhàn)場上,胡成選兩次榮立三等功。
第二章 阿拉山口:邊塞的琴聲在狂風中回蕩
新疆阿拉山口,曾經只有狂風卷起的碎石和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荒灘。
1962年,抗美援朝戰(zhàn)斗英雄吳光勝帶領17名戰(zhàn)士,在這里建起了邊疆“風口第一哨”。2年后,胡成選和隊友跟隨駱駝隊來到哨所,成為首批到哨所演出的文工團演員。
零下20攝氏度,寒風呼嘯,琴聲在狂風中回蕩。戰(zhàn)士們雙手裹緊軍大衣、瞇著眼睛、跺起雙腳“打”拍子的場景依然印在90歲老人的腦海里。
抗美援朝勝利后,胡成選回國到南京華東炮政文工團擔任小提琴手。不久,部隊派他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主攻小提琴,老師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上海交響樂團的李牧真和上海音樂學院的趙志華。在名師的系統(tǒng)性指導下,他的藝術造詣與舞臺表現(xiàn)力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1961年,胡成選隨文工團到舟山某部隊演出。陳毅、羅榮桓兩位元帥親臨演出現(xiàn)場,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后,兩位元帥親切接見了他們,并與他們合影留念。
1964年,已是中尉軍銜的胡成選響應國家號召,離開心愛的部隊轉業(yè)到地方工作。鑒于他在部隊的突出表現(xiàn),組織讓他挑選工作單位。胡成選和妻子毅然攜手選擇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
舞臺上,琴弓輕輕劃過琴弦,胡成選彈奏的一段融合了維吾爾木卡姆旋律的《帕米爾隨想曲》傾瀉而出。琴聲里既有小提琴的清越,又釋放著西域風情的蒼茫。
作為兵團“烏蘭牧騎”式文藝輕騎兵的一員,胡成選每年參與百余場基層演出。棉田豐收時,他的《豐收舞曲》隨著采棉機的轟鳴聲跳躍;阿拉山口,他與吳光勝兩位抗美援朝不同戰(zhàn)線的戰(zhàn)斗英雄緊緊擁抱在一起,《我的祖國》的旋律與界碑共同守護山河;在民族連隊的葡萄架下,改編版的《十二木卡姆組曲》總能引發(fā)老人會心的微笑和青年人動情的舞姿。
天山南北,戈壁沙漠……美麗的胡楊樹見證,胡成選的琴聲幾乎響遍了邊疆每個地方。
琴聲悠揚,有大漠孤煙的壯闊,也有綠洲炊煙的溫情。
第三章 春風化雨:三尺講臺育出桃李芬芳
琴房里的《英雄贊歌》漸入高潮,跨越時空的旋律里,有永不褪色的信仰——當個人命運與時代交響共鳴,人生何處都可譜寫壯麗樂章。
1972年,經駐馬店京劇團再三邀請,胡成選帶著家人來到駐馬店。在京劇團,他既是琴手,也是為新團員傳授知識的老師。1977年,他調入當時的駐馬店師范學校,擔任音樂老師,開啟了三尺講臺的教學生涯,直到1997年離休。
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夠學到專業(yè)的音樂知識,還能夠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zhí)著。他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立足自身特點,找到屬于自己的音樂之路。
同事這樣評價,胡成選老師是一位真正的音樂播種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駐馬店音樂界播撒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編輯出版的《中國音樂家名錄》(2009年版),胡成選位列其中。
書中對胡成選寫道:“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身帶數(shù)種樂器赴前沿陣地進行宣傳演出,榮立三等功兩次;作品《歌唱英雄的二連》,在浙江省文藝會演中榮獲二等獎;改編并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白毛女選曲》在駐馬店地區(qū)文藝會演中榮獲一等獎。發(fā)表專著《綜合視唱練習曲》。培養(yǎng)小提琴手百余名……”
當年跟著胡成選學習小提琴的劉平,曾經擔任許昌市文聯(lián)主席,退休后專門回到駐馬店居住,讓自己的孫子拜恩師學琴。
胡成選不僅教授了眾多的學生,還把音樂藝術當作家風代代相傳。他的3個兒子都曾參軍到部隊,均會演奏小提琴。他的孫子胡琨更是優(yōu)秀,獲得小提琴雙碩士學位,如今在黃淮學院擔任小提琴老師,繼續(xù)著爺爺?shù)娜咧v臺生涯。
4月2日,在市第二高級中學(原駐馬店師范學校)家屬樓,記者見到了胡成選老人。
如今,90歲高齡的胡成選仍然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執(zhí)著。音樂如同歲月的見證,記錄著他一生的風雨兼程和輝煌成就。
責任編輯: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