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芳:面塑流行 需要文化支撐
摘要:“創(chuàng)作面塑作品要粗中有細,所謂粗,是指不去精雕細琢,而是一氣呵成;張新芳認為,在今天的文化現(xiàn)象中,非遺面塑藝術能夠倍受世人青睞,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間藝術之林,正是因為它注入了創(chuàng)作者不斷進取的熱忱和才思,以及時代的積淀和觸碰。張新芳的面塑作品打鐵花即將完工。
張新芳的面塑作品打鐵花即將完工。
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賀建
在日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上,我市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新芳的面塑作品《記憶老家河南》榮獲一等獎。
在繼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
認識張新芳的人都知道,張新芳在繼承老手藝的同時,也不斷創(chuàng)新。他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駐馬店本土特色的作品,風格寫實逼真又不乏夸張寫意。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面塑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張新芳介紹,他為了學習面塑技藝,曾經四處拜師學藝。“技藝需要傳承,也需要創(chuàng)新。”張新芳說,當下人們關注什么,傳承人就應該契合需求融入流行文化元素,這樣才能把整個手藝盤活起來。這幾天,張新芳異常繁忙。他創(chuàng)作的打鐵花和舞龍面塑作品已經接近尾聲,對他而言,接地氣是將面塑技藝傳承下去的重要法寶之一,要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并喜歡上它們。“關公、鐘馗等形象雖然經典,但已經是老生常談,為了讓年輕人對面塑這門手藝產生興趣,我們會制作一些本地形象或者網紅形象,年輕人喜歡才會更深入地去了解。”張新芳說。
面粉、糯米粉、鹽、白糖、蜂蜜……將多種材料按比例配上顏色做成各種彩色面團,采用捏、搓、揉、掀、點、切、刻、劃等技法,很快就塑成了人物的身、手、頭、面,再披上“發(fā)飾”和“衣裳”,一件讓人叫絕的作品便誕生了。唐宮小姐姐、五牛送福……張新芳在制作面塑時選擇的主題不拘一格。他表示,希望這門技藝不是那種一定要被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能夠適應市場、打開市場的,這樣就不會被人遺忘甚至淘汰。“面塑應該是有價值的,既有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也有現(xiàn)代的商業(yè)價值,將現(xiàn)代化元素融合進去才能讓面塑技藝更好地傳承。”張新芳說。
致力于社區(qū)非遺公益
公益似乎是張新芳從一開始學習面塑時就鐫刻在基因里的。作為非遺面塑傳人,他走進社區(qū)、校園、商圈,持續(xù)向公眾傳播非遺文化和技藝。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通過社區(qū)志愿服務,他培養(yǎng)了多名非遺種子老師,走進30多所學校教育機構,開設社區(qū)非遺體驗課程數(shù)十場。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他有了新嘗試??吹酱蠹覑炘诩依锒嗌儆行阂?,而面塑手藝本身就有紓解情緒、釋放壓力的作用,他決定拍攝視頻,將課程搬到網上,供大家免費觀看和學習。讓宅在家里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跟著視頻或步驟圖捏制面塑,沒想到這樣無心插柳的嘗試,收到了很好的反饋。張新芳注意到,現(xiàn)在父母多忙于工作,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隔代的長輩在承擔。在社區(qū)課堂上,他會教授很多新鮮有趣的內容,比如孩子們喜歡的小黃人等。他發(fā)現(xiàn)很多老年人在學習后,會回去與孫輩們分享,彼此產生了話題。
“在教授面塑制作中,我還會引導隔代之間如何進行親子交流。課程就不僅限于技藝本身了,更是一種情感流動。”張新芳告訴記者。談及未來,張新芳透露,將會利用更多的時間投身到公益課堂,向更多的人普及面塑技藝和面塑文化。
面人里捏出天中文化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省民間藝術大賽上,張新芳所創(chuàng)作的面塑作品《記憶老家河南》獲得一等獎?;铎`活現(xiàn)的河南80年代農村住宅造型,讓作品散發(fā)著濃濃的家鄉(xiāng)熱情和河南魅力,征服了評審和觀眾。從前,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xiāng)串鎮(zhèn),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非遺“面塑技藝”的傳承人,80后的張新芳,既是一個有著匠心傳承的“守藝人”,又是一個敢于創(chuàng)新、連接時代地氣的“新非遺人”。張新芳工作室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這幾年,他捏過的面人不計其數(shù),最大的1.5米高,用了38斤面。最小的,則如一顆綠豆,玲瓏精致。很難想象,那些清晰的肌肉線條、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靈動飄逸的仙仙衣袂,都出自他這個大男孩之手。為了讓作品更加生動,他開拓思路,積極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更具有駐馬店特色的面塑作品。這幾年,他的作品逐漸成了各大展覽會上的常客,被不同的人群接納。“創(chuàng)作面塑作品要粗中有細,所謂粗,是指不去精雕細琢,而是一氣呵成;所謂細,是指作品中的生動的故事脈絡和文化內涵。”這是張新芳對面塑藝術的獨到理解。與南方不同,北方的面塑工藝講究一氣呵成、一步到位,拒絕增刪修改再加工。因此手藝人腦子里的形象要非常清晰,不能含糊。根據(jù)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搓、捏、挑、撥用牛角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
而借助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講述地域文化和歷史故事,這便是“細”。讓形而上的藝術內涵具象化,讓歷史穿越回現(xiàn)代的時尚生活中。張新芳向記者展示了他最近的新作品——確山打鐵花和舞龍。這兩幅作品完美融合了歷史文化和運動精神,還凸顯了駐馬店的地域特色。張新芳對人生、對藝術、對大自然都有獨到的深刻見解,他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尊重前人,又不落窠臼,不斷從歷史文化、從生活點滴中去汲取營養(yǎng),將其體驗和感悟,訴諸在這小小的面人身上。“很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是空白缺失的,把形式和工具當作藝術的本質,而忽視了文化內涵在藝術作品中的意義,認為面捏出來就叫面人,這是非遺傳承的誤區(qū)。”張新芳認為,在今天的文化現(xiàn)象中,非遺面塑藝術能夠倍受世人青睞,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間藝術之林,正是因為它注入了創(chuàng)作者不斷進取的熱忱和才思,以及時代的積淀和觸碰。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