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崗的豆腐
摘要:村上的人說胡清川的一個徒弟,受批評后跟師傅賭氣,點膏后用筢子在豆?jié){里狠攪,結果豆腐腦兒在缸里就變成豆腐了,等榨水后雖說出的豆腐還能吃,但已經不是“前營的豆腐”了,從那以后,清川就不承認他是徒弟了。石膏點豆腐,離開石膏,我就不會做豆腐了。王崗的豆腐,好味道;
文/胡自會
王崗鎮(zhèn)位于汝南縣東南方向,距城25公里。這里因有先秦時期的安城遺址,歷來被人們所熟知;而王崗的豆腐出名,兩者則不可同論。相同的,無非都是“出名”二字。作為王崗人,我要說起王崗豆腐,可謂如數家珍。
王崗的豆腐出名,食客共知,自不待言;王崗的豆腐是以前營的豆腐為代表。本文要寫的“王崗的豆腐”,實際上就是前營的豆腐。
老汝河有一條大河汊子流經王崗,把一個叫“營子”的村莊一分兩半,形成前營、后營兩個自然村。人民公社時期后營是大隊,轄有個自然村10個生產隊,前營分七、八、九、十四個生產隊。前營4個生產隊除七隊外,家家都會磨豆腐,技藝最精的是九隊,這在當地人人皆知。
王崗的豆腐淵源很深,形成規(guī)模、聲名遠揚是在人民公社時期。“一清川,二黨淵,黑臉的豆腐數老三”,這句順口溜是給王崗3位老豆腐匠的排名,也是給食客的指南。清川,叫胡清川,是前營九隊的。黨淵,姓黨名淵,是王崗八隊的;黑臉,叫胡黑臉,是前營八隊的。
當地的老百姓說,前營九隊的豆腐好,是因為九隊有一口井。用這口井里的水磨出來的豆腐,軟、嫩、滑、柔,筋、香、鮮、純——九隊豆腐的口感和味道,外村是學不來的。九隊豆腐的這串美譽,都是在它賣出名了以后人們演義的。真正學不來的,還是九隊,尤其是胡清川的磨豆腐技術。
磨豆腐大抵有選豆、泡豆、磨漿、吊渣、煮漿、點膏、上箱、榨水等八道工序。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在泡豆、點膏、上箱3個環(huán)節(jié)。
泡豆,包括選豆子在內,如果豆子的質量不好,神仙也磨不出好豆腐。泡豆子的關鍵在時間,時間的長短要根據豆子質量、特性的不同以及四季的室內溫差靈活把握;短的六七個小時,長的有時可超過10個小時。泡短了,影響出豆腐的量,泡長了,有可能把豆子泡壞。
點膏,是磨豆腐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前營人點豆腐自古至今只用石膏,從來不用鹵水或其他亂七八糟的化學制劑。石膏買回來的都是“大石頭塊子”,在村上的石臼內搗碎、過籮,制成石膏面兒才能使用。點石膏的時候非常講究。其實就是在煮沸了的豆?jié){中加入石膏面兒。之所以叫“點”,不叫“加”,說明有技術含量。石膏的量是依據豆?jié){多少決定的。點多了少了都不行,“后果很嚴重”:少了不成腦兒,多了腦兒就老。點石膏還不單單是把石膏面兒點進去的事情,點進去石膏面兒后,還必須用特制的木筢子攪拌一下,攪拌的方向、輕重、次數又非常關鍵。如果是做薄豆腐(千張),豆腐腦需要嫩許多,大約攪拌三五筢子就可以了,攪過之后,還需要拿一只勺子,在豆?jié){里沾一下,看看粘在勺子上的豆?jié){呈現的顆粒大小,距成腦兒還差不差“火候”。差了,再攪一筢子,不差,千萬不可再攪。如果是做厚豆腐,大約要攪拌七八十來次,最后也要用勺子試看“成色”。
夏天是豆腐最難磨的季節(jié),點膏后攪拌,多一筢子老了,少一筢子嫩了,非常難以把握。因為豆腐腦兒的老嫩,直接影響著豆腐的質量。村上的人說胡清川的一個徒弟,受批評后跟師傅賭氣,點膏后用筢子在豆?jié){里狠攪,結果豆腐腦兒在缸里就變成豆腐了,等榨水后雖說出的豆腐還能吃,但已經不是“前營的豆腐”了,從那以后,清川就不承認他是徒弟了。
上箱,就是把豆腐腦兒裝進木制的方盒形模子里,然后進行榨水。之所以說上箱技術含量高,是因為它關系到成品豆腐精致的程度。做厚豆腐,用瓢或
者大碗舀腦兒,只要把隔布
(俗稱“條子布”)攤平,一張一張地添腦兒折疊,再添腦兒,再折疊,大致均勻就行。做薄豆腐,則需要用竹把子(一種炊具)先把腦兒攪碎,然后用大勺子或小碗舀腦兒,隔布折疊時要求很高,邊兒,尤其是角,一定要包裹嚴密,盡量不要讓它漏腦兒。漏腦兒了,揭豆腐時就非常麻煩——不易保證一張豆腐的完整。胡清川的豆腐質量好,連黨淵和胡黑臉都比不上,除點腦兒之外,主要差距就在上箱上。
前營九隊人夸胡清川怎么夸?“如果老爺子親自泡豆、點膏、上箱,磨出來的豆腐能給皇帝當貢品!”清川的豆腐炸豆腐泡起泡兒快,且不裂口;厚豆腐一張一斤左右,捏住角就可以掂起來。黨淵、黑臉的豆腐也筋道,但就是在清川跟前不炫耀。大集體時人們都是拿個手絹到供銷社買鹽,有時候忘記帶手絹了,就到胡清川的豆腐攤兒上買兩張薄豆腐代替手絹,買一斤大粒子鹽包住,掂到家豆腐也不會爛。集市上無論是油條攤兒還是馓子攤兒,只要放上一疊胡清川的薄豆腐,比做廣告還靈驗,“薄豆腐卷馓子或油條,一口氣能吃八卷子”,買馓子的絡繹不絕,賣馓子的遞都遞不及。所以,前營的豆腐出名,最出名的就是薄豆腐。
農村實行土地聯產責任制以后,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生后節(jié)奏加快自然加快。20世紀80年代,年輕一代除了把磨豆腐的石磨改成了打漿機,其他工序還依然如故。“打”出來的豆腐,雖說趕不上石磨磨出來的味道純正,但基本上還保持了原來的風格。所以,以前營為代表的王崗的豆腐還依舊廣受食客青睞。我就聽駐馬店人說,到王崗的餐館吃飯,顧客不用交代,老板就會給你上兩盤燒千張。你不問,他也不解釋;如果你要問,老板會補上一句“放心,前營的”。你點的一桌子菜,魚肉葷腥、山珍海味可能剩下,老板“送的”那兩盤燒薄豆腐一定會吃得干干凈凈。
所以,駐馬店人逢年過節(jié)還要準備王崗的豆腐上席面,那算是對了。
王崗的3位老豆腐匠于20世紀80年代先后下世。傳承他們磨豆腐工藝的大徒弟現在也都七八十歲了。
磨了一輩子豆腐,如今已經72歲的胡樂始身板依舊硬朗,每天磨一桌(桌,特定量詞;一桌豆腐大約15公斤大豆)豆腐,包括出去銷售,還很輕松。臨近春節(jié)銷售量大時,身體才有些吃不消。今年國慶、八月十五雙節(jié),我回老家買豆腐,問胡始樂:“咱前營的豆腐為啥質量一直保持得那么好?”他先說:“簡單。你打聽一下,咱莊上誰的豆腐店里出過豆皮兒(即豆筋,又叫腐竹),有沒有人會挑豆皮兒?”是的,前營不賣豆腐皮兒,全王崗人都知道。胡樂始又說:“前營的人笨啊,人家都會往漿里加藥(指使用各種化學制劑),咱不會。石膏點豆腐,離開石膏,我就不會做豆腐了。往漿里加藥,咱壓根兒就不學,直到今天,別說學,見都沒見過——學它干啥,壞良心!”磨豆腐,老家人始終采取“古法釀制”,彌足珍貴!
王崗的很多家戶靠磨豆腐過上了殷實的生活,這是勤勞的家鄉(xiāng)人的應得回報??少F的是,王崗人磨豆腐,在傳承和淬煉著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不僅讓豆腐這一傳統(tǒng)美食“發(fā)揚光大”,而且堅守了老祖宗誠實守信、不欺不詐的優(yōu)秀品質。
王崗的豆腐,好味道;王崗的人,很厚道!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