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莊小裝 ——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瑰寶
摘要:夭莊小裝第十代傳承人之一呂紹亭是一名退休干部,現任泌陽縣方圓傳統文化研究會民俗禮儀專業(yè)委員會評審主席、夭莊曲藝團團長。多年來,他積極參與小裝表演,使這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和發(fā)展。
表演道具。
夭莊小裝表演。(資料圖片)
夭莊小裝傳承人向記者演示扛裝過程。
文/圖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通訊員 周豫林
“看小裝去!”每逢我國重大節(jié)日,位于泌陽縣城西北15公里的雙廟街鄉(xiāng)夭莊村,很早就開始熱鬧起來。百余名表演小裝的演員有條不紊地訓練、彩排。對于萬眾期待的夭莊小裝,它的歷史早已經融入當地傳統文化的血脈中,更是當地珍存的活的文化標本。
這是怎樣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又經歷了哪些歷史沿革?
歷經200多年的歷史演化
據說,夭莊小裝表演始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過演繹、傳承和改造,形成了獨特的本土風格。其造型獨特、服飾優(yōu)美,加上鏗鏘有節(jié)奏的吹打樂相伴,氣氛濃烈、場面壯觀,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且小裝源遠流長,深深扎根民間,扎根于當地文化歷史之中,對于加強地方民族團結、構造和諧社會,豐富鄉(xiāng)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夭莊小裝于2010年被泌陽縣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入選駐馬店市第六批非遺項目。
1927年,夭莊就組建了民間藝術團。隨著時代的變遷,該團時存時斷,幾經風雨,延續(xù)至今?,F當地流傳的“夭莊鑼鼓地,越敲越富裕;鑼鼓震天響,吉祥又安康;鑼鼓響破天,戶戶都平安”順口溜,足以說明這里民間文化的源遠流長。
泌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呂紹亭表示,據村里老人們說,夭莊民俗表演以小裝為主要內容,還伴有高蹺、花船、斗驢、獨桿轎等傳統風俗表演。以前,由村上呂、倪等幾家大戶聯合舉辦,延續(xù)傳承至今已是11代了。近年來,每到春節(jié)期間,都會舉行小裝表演活動。每次活動有上百個大人、小孩參與,都不索取一分錢的報酬。
小裝表演時,遠遠望去,長長一排身穿戲服高高大大的表演隊伍如盛大的游街,伴隨而來的是擁擠的觀眾與連連的驚嘆聲。表演者又長又寬大的衣服內其實藏有玄機。從外面看,行走的演員身上有大彩花或大花籃,兒童懸空站在花上或花籃上。兒童接有假腿假足??秆b人行進時,假腿假足配合鼓點前后擺動,真假難分,令人驚嘆。夭莊小裝是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其形式獨特,分上下兩層,下層扛裝人為身強力壯的男性,上層為4~6歲兒童,他們均身穿戲服,手持道具,表演的戲名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入選駐馬店市第六批非遺項目的夭莊小裝,是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娛樂表演為一體的大型民俗活動。小裝內容形式獨特,分上下兩層,下層扛裝人為身強力壯的男性,上層為4~6歲兒童??秆b人和上裝兒童上下總高4米左右,他們身穿戲服、手持道具,配合鼓點進行表演。
隱藏于民間的文化藝術瑰寶
夭莊小裝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但隨著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傳統的文化內涵漸漸淡化,夭莊小裝也受到了挑戰(zhàn)和沖擊。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的陸續(xù)謝世,這一傳統的表演技藝瀕臨滅絕。
據村里的老人回憶:夭莊民俗表演以小裝為主要內容。“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了,1985年春節(jié)復演,參與表演人員一百多人,有數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演出。之后,因費用和勞力等問題,又停了多年。2015年春節(jié)期間,在村里的支持下,第10代傳承人呂紹亭和部分藝人熱心組織,四處籌款,重新復出。目前,夭莊小裝演出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西游記》《穆桂英》《采?!贰斗婊ā返?0余種。演員根據不同劇情化裝成不同造型,表演者和護衛(wèi)人員有百人以上。
據介紹,夭莊小裝具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加上鼓樂隊吹打相伴,表演時鑼鼓喧天,驚險奇妙,氣氛濃烈,場面壯觀,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俗特征,深受當地人民的酷愛。
歷年來,在當地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和重大節(jié)日活動中,夭莊小裝曾多次參加市、縣、鄉(xiāng)的公益演出,均得到上級領導、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傳承中迎來發(fā)展的春天據泌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周豫林介紹,由于歷史原因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夭莊小裝歷經200多年風雨滄桑,近幾十年來從沉寂中復出。但這是一個沒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和保護,小裝的捆法、上裝出演以及各類基本操作規(guī)程,知者不多,有失傳之虞。
小裝架子用鋼筋或鐵板制作,由鐵匠師傅用“紅爐”鍛造而成,分上下兩層。下層“鐵枷子”寬25厘米、高52厘米,橢圓形。在演出時挎在扛裝人的脖子上,下到胸部。用紅布扎帶牢牢捆在身上。右肩接個20厘米長的拐子,再向左拐30厘米,正直扛裝人的頭頂。架子對接處陰陽組合,不用時可拆掉。
上層架子,從扛裝頭頂向上豎一根110厘米長的鋼筋柱。柱的下端接在下層裝架上,上頭安裝一個半圓形卡子,用兩根相等的繩子吊著一個30厘米長的木板,上裝兒童站在木板上,用布扎帶固定在鐵柱上,扎緊全身,上下兩層裝架高2米,扛裝人和上裝兒童上下總高4米左右。
表演時的樂器有鼓、鑼、嗩吶、竽、笙等。
夭莊小裝第十代傳承人之一呂紹亭是一名退休干部,現任泌陽縣方圓傳統文化研究會民俗禮儀專業(yè)委員會評審主席、夭莊曲藝團團長。他自幼愛好民間文藝,精通小裝表演及曲胡、三弦演奏,長期開展對夭莊小裝和大調曲子的研究。近年來,為傳承、挖掘發(fā)展夭莊小裝,他自籌資金5萬元,購置小裝表演用的服裝、道具及裝架制作。在原有5架裝的基礎上,2019年又擴大規(guī)模發(fā)展到9架,并綜合配套有高蹺、獨桿轎、獅子、斗驢、花船雜耍。歷年來在市、縣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重大文化活動和節(jié)日中,進行公益演出。他率領上百人,并親自參加演出團隊,使小裝表演隊伍規(guī)模擴大,影響四方,受到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和社會大眾的好評。
夭莊小裝第十代傳承人之一呂景周,熱愛民間文化,幾十年來在夭莊小裝表演上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別是將原裝架視為家庭寶貴財產,對原裝架保護管理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還精通小裝的制作,展演時,負責服裝道具及演出的策劃、指導。他經常培訓青年人,希望小裝表演傳承給下一代。
呂吉岱家族中的上幾代都是夭莊小裝傳承人,他是第十一代傳承人。多年來,他積極參與小裝表演,使這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和發(fā)展。
“我們是從小看小裝長大的,那種新奇震撼至今記憶尤深。作為小裝的傳承人,我們更覺身上的擔子重大,一定發(fā)揚傳承好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呂紹亭正醞釀著下一場演出,在他眼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著傳統文化魅力的小裝一定會走出夭莊,邁向更大的舞臺。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