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文遠對誠信文化的不懈追尋與傳承
摘要:范式千里赴約、千里送葬確為事實,但汝南和金鄉(xiāng)的范式冢應該都是衣冠冢。他和他的徒弟桂雪莉編寫了民間故事《范張雞黍傳說》、《范張雞黍》劇本、評書《范張雞黍傳奇》,編寫了范張雞黍小故事《千里送鵝毛》《好借好還》等。
多年后王文遠(右)拜見王國慶。
王文遠表演大鼓書。
王文遠赴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考察時留影。
山東省金鄉(xiāng)縣“金鄉(xiāng)誠信文化研究中心”來汝南金鋪鎮(zhèn)考察范張雞黍誠信文化。
□全媒體記者 李科
兒時聽到的一個傳說,從此在他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尋訪與傳承,只為揭示美麗的“誠信”文化傳說。他就是原汝南縣衛(wèi)計委干部、駐馬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范張雞黍傳說代表性傳承人王文遠。
難以忘卻的故事
說起范張雞黍傳說,這可是他多年未了的心愿。王文遠1955年出生,上世紀70年代初在汝南縣金鋪上中學。金鋪西北一里處有兩座大墳墓,這里的人稱其為冢子,比房屋還高。王文遠家在金鋪北七八里處的小康莊,那里是他上學必經之路。多少次路過那里,他都爬到冢子上玩。
康莊有個教師叫王國慶,論輩分是王文遠的爺爺。此人文化程度高,且為人和善,德高望重,在這一帶享有聲譽。
王文遠讀中學的時候經常到王國慶家,聽他講故事,從他那里知道了這兩座冢子的來歷——東漢時期,金鋪叫張莊寨,寨里有個青年張劭,在洛陽太學結識了山陽郡金鄉(xiāng)人范式,拜為異姓兄弟。在學成分別時,范式說,待隔年的重陽節(jié)去汝南張莊拜望張母。兩年后的重陽節(jié)這天,范式果然不遠千里來到。張劭家對范式以雞黍相待。后來范做了官,張劭卻患病不治而亡。范式從洛陽趕來送葬,哭死在張劭墳前。人們就把他與張劭并排埋葬。范式來時所騎白馬不吃不喝,死在范墳前,人們就把它埋在了范式不遠處。后來不斷有人添墳加土,墳墓越來越大,范張二人的墳墓越來越近,就合為一處了。
為了紀念范式的誠信之舉,后人把張莊寨更名為“金鄉(xiāng)鋪”,張劭迎接范式的石橋更名為“信義橋”,二人吃飯的地方稱為“雞黍臺”,在張劭宅建“二賢祠”,二人的墳墓合稱為“信義冢”,白馬墳稱為“白馬冢”。從那時起,范張雞黍傳說就深深烙在王文遠的心里。
一句諾言,千里赴約,何等感人!他決心把這個傳說挖掘整理出來。后來,王文遠參軍入伍,一走13年,此事就擱置了下來。
“眾里尋她千百度”
1988年,王文遠轉業(yè)到汝南縣文化局工作,這為他挖掘整理范張雞黍傳說提供了便利條件。即便是后來調到縣計生委工作,他也從未放棄對范張雞黍傳說的追尋。他在工作之余,四處走訪,與年長者、有心人,或屋內、或田間地頭交談,聽他們講關于范張雞黍的故事。小魏莊在金鋪北一里多處,信義冢就在小魏莊西200米處。有一次走訪,一位姓殷的老人正在地里干農活,他告訴王文遠:“金鋪北頭有一個小橋,橋南頭有一個一人多高的青石柱子,柱子上面是個猴頭,傳說那是一個拴馬樁,柱子上還有字,寫的是‘孫大圣在此,諸神退位’,傳說是范式來到金鄉(xiāng)鋪拴馬的樁子。我小時候經常在那里玩,上世紀50年代樁子還在,后來不知道弄到哪兒去了。”老人說的那個“小石橋”就是信義橋。走訪當中,“金鄉(xiāng)鋪”的來歷,“雞黍臺”“信義橋”“信義冢”“白馬冢”“二賢祠”等,每個人文景物都是一個單獨的故事,而每個故事都來源于范張千里期信。
另外,范張雞黍還衍生出一些其他故事,如《千里送鵝毛》:傳說范式和張劭都是青年學生,家里都很窮。范式到汝南時沒帶什么禮物,只帶來一只鵝。走到一條河邊時,鵝幾天沒見水,熱得很,他就到河邊給鵝洗澡。不料鵝一下水就要跑。他趕忙去抓,只抓住幾根毛,鵝卻跑掉了。到了張劭家里,張劭非但沒有嫌禮物少,還把鵝毛放在家里中堂前,以表禮重。后來這里就有了一句俗語:“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好借好還
據說,范張死后,兩個墳墓并排,人們年年為其添墳加土,后來連在一起成了“信義冢”。范式仁義,這個冢子也仁義。過去人們都很窮,誰家也沒有更多的盤子和碗,誰家辦紅白喜事的時候,頭天晚上到冢子前點三炷香,燒燒紙,禱告禱告,第二天盤子和碗、筷就都出來了,用完之后再如數還上。如果誰家故意不還,就認他不誠信,下次再借就不給了。后來這里就有了一句俗語:“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當然,這些都是傳說而已。
王國慶的夫人叫魏四蘭,娘家在小魏莊,也是有文化之家。有一次,當王文遠問起范式哭死在張劭墳前時,魏奶奶說:“那不一定是真的。如果真死在咱這兒,離得再遠,他的家人也會把他弄走的。”魏奶奶的一句話,促使王文遠遠赴山東省金鄉(xiāng)縣考察??疾彀l(fā)現,金鄉(xiāng)縣也有范張雞黍的傳說,還編撰有《雞黍之約》連環(huán)畫,其內容與汝南的傳說卻相反,是汝南的張劭死在了金鄉(xiāng),與范式一起埋在范式家鄉(xiāng)(現為雞黍鎮(zhèn))。
王文遠又查閱了大量史志,查遍《汝寧府志》《汝陽縣志》《汝南縣志》,尋找故事的來龍去脈。無論是在縣里、市里甚至在鄭州、開封的大學門前,只要看到舊書灘,他都要仔細搜尋,若看到有關范張雞黍的資料,必定買走。關于范張雞黍,《后漢書·獨行列傳》有記載,《喻世明言》第十六卷有《范巨卿雞黍死生交》,元雜劇有《死生交范張雞黍》……《后漢書·獨行列傳》:“巨卿(范式字)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異,永從此辭。’”埋葬完張劭,“式遂留止冢次,為修墳樹,然后乃去”?!逗鬂h書》范式列傳:“式后遷廬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范式碑在濟州任城縣西南四十里處的大頂山南。范式千里赴約、千里送葬確為事實,但汝南和金鄉(xiāng)的范式冢應該都是衣冠冢。經過多年艱苦的追尋與探究,王文遠認為,范張雞黍之所以千年傳頌,說到底就是“誠信”二字,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為此,王文遠努力為誠信鼓與呼,用民間文學和說唱的形式,通過傳頌范張雞黍的故事,大張旗鼓地宣傳誠信。
王國慶對范張雞黍的故事進行系統(tǒng)整理之后,上級相關部門來汝南考察范張雞黍,外地也多次組團來汝南考察。
王文遠學藝
人過三十不學藝,他60歲了還能學成?可是他真的在學藝,在學習評書、善書、汝寧大鼓。王文遠決心努力學習,登臺表演,用藝術的形式宣傳范張雞黍的故事,為宣傳誠信多做一點事情。他被推選為汝南縣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駐馬店市曲藝家協(xié)會理事。他獲得了河南省民間藝術人才高級職稱證書,成為國家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2017年4月獲駐馬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范張雞黍傳說)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參加了“中國曲協(xié)第二十一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研討班”。他和他的徒弟桂雪莉編寫了民間故事《范張雞黍傳說》、《范張雞黍》劇本、評書《范張雞黍傳奇》,編寫了范張雞黍小故事《千里送鵝毛》《好借好還》等。他還編寫了評書《桃園傳奇》和河南墜子《韓莊慘案》、快板《孝順女婿劉新明》和大鼓書《模范書記王振江》等許多反映真人真事的曲藝作品。有一次,王文遠在縣文化館演唱善書《范張雞黍》,因為太入戲,說到喜處眉飛色舞,唱到悲處傷心落淚。下場之后別人問他:“你還真哭了?”他半開玩笑地說:“這叫‘說書的掉淚——替古人擔憂。’”王文遠說:“現在國家已經把誠信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說明全社會重視誠信。也正因如此,我更應該把范張雞黍傳說傳承下去。”
王文遠挖掘整理范張雞黍傳說,就是要通過民間文學和曲藝形式宣傳誠信,大力褒揚誠信精神和誠信人物,弘揚正氣,實現社會和諧。
責任編輯:楊姍姍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