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寫作課,如何生發(fā)大能量
摘要:“一看導論課材料,感覺太難了,這課還怎么上?。?rdquo;一年前,即將走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教務處處長彭剛開設的《寫作與溝通》導論課堂之時,清華計科80班學生鄭
“一看導論課材料,感覺太難了,這課還怎么上???”一年前,即將走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教務處處長彭剛開設的《寫作與溝通》導論課堂之時,清華計科80班學生鄭鈜壬內(nèi)心忐忑。
一年里,他和同學一起圍繞“智能生活”“愛因斯坦”“性別視角”“個與群”等主題展開了高挑戰(zhàn)度的閱讀和寫作訓練。在課程反饋中,這位嚴謹?shù)墓た粕牧俗约阂荒?ldquo;慢慢就習慣了這種聽不懂然后被大佬‘虐’的感覺。”
痛,并快樂著——這成為清華首批選課學生的共識。去年5月,清華校長邱勇宣布面向2018級新生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預計到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并力爭面向研究生提供課程和指導。本報記者曾以《“寫作與溝通”將成清華大學本科新生必修課——大學生寫作短板亟須補齊》為題予以報道,引來眾多關注。
將近一年過去,這門課開得如何?老師怎么教?學生有什么收獲?新學期伊始,記者走進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課堂,揭秘小小寫作課,如何生發(fā)大能量。
學會“把靈感的珍珠連接成串”
為什么要開《寫作與溝通》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彭剛經(jīng)常被如此追問。
“清華本科培養(yǎng)的結果總體是令人滿意的。但如果問在校師生和校友:‘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里面有什么短板’,他們經(jīng)常會提到的,就是在寫作表達和溝通能力方面的欠缺。”從教近30年,彭剛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不是學生中的個別現(xiàn)象了。
憂心之余,這位歷史學者走馬上任,與清華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一道,成為《寫作與溝通》課程的共同負責人。
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讓學生明白“為何而寫”。
彭剛告訴記者,“為什么要寫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問“寫什么”。開好這門課,必須要有明晰定位:“不教文學性寫作,因為中文系另有專門的課程。也不教學術性寫作,那是高年級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需求,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話,應該說是‘分析性寫作’和‘說理性寫作’。”
基于這樣的理念,記者觀察到,清華寫作溝通課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多元。
這體現(xiàn)在教師構成上——課程采取1學分和2學分兩種并行模式:前者由來自不同院系的合作教師開設,設置6個主題,每個主題設1個課堂;后者由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專職教師開設,設置4個主題,每個主題分別設兩個課堂。
也體現(xiàn)在內(nèi)容設置上——各個課堂共同講授的,主要是說理文寫作的范式以及如何去修改和完善一篇文章。更具體地說,主要包括選題立意、整理文章思路、建立邏輯結構、檢查與修改語病、優(yōu)雅化表達等,但話題則由學生自主選擇。
“巴金曾有一個觀點,‘只有寫,你才能寫’。不過,如果沒有興趣和意愿,硬著頭皮去寫,往往并不能產(chǎn)出優(yōu)雅的表達。”李成晴是清華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的專職教師。在他看來,對于初入大一的本科生,要在一門課上寫累積超過一萬字的原創(chuàng)說理文字,并不輕松:“我們在課程體系中植入‘研究性寫作’的理念,讓學生在主題框架中尋得感興趣的問題意識,進而主動去‘寫’,而不是被動地叫苦不迭地去‘作’。”
“在寫作課上,圍繞課程主題、寫作選題、參考文獻,選課學生與老師進行了多輪切磋后,老師會引導學生如何搭建語言框架,如何有邏輯地表達思想、論證觀點。”清華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教師嚴程將這方面的訓練比喻成“把靈感的珍珠連接成串”,而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課堂自由度、學生參與度很高。
寫作課應是“開眼”的通識課
“在清華學堂那樸素、安靜且具有歷史感的教室里,老師與我們一道就文章的識見、邏輯、文筆、語法等方面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打磨。這讓我受益匪淺。”清華經(jīng)管學院學生印舒曉最享受的,是寫作老師為她面批的“獨處時光”。
短文、長文各一周的面批是清華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最忙碌的時節(jié),卻也仿佛春種之后的秋收,有很多意外的收獲。
一切正如校方最開始的期待,寫作課,不能只是寫作課。
“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很重要。要會寫,先要學會思考,學會有條理、有層次地思考,這也是我自己期望的最高標準:寫作課程在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是一門讓學生‘開眼’的通識課。”彭剛介紹,清華教務處調(diào)研了國外大學寫作課的開設經(jīng)驗,結合清華實際,制定了系統(tǒng)的教學大綱。大綱給任課老師很大的自由度:“選什么素材,可以老師靈活掌握。生命科學專業(yè)的老師可以圍繞轉(zhuǎn)基因問題、生命科學的相關問題來組織教學;同樣是討論氣候變化,一個老師可以討論的是專業(yè)知識,另一個老師完全可以將它變成倫理學議題。”
在課程反饋中,記者看到,無論是教師王巍對庫恩“范式轉(zhuǎn)移”理論的解析,教師陳國平對“詩要處理的問題”的思考,教師黃振萍對美的主客觀問題的發(fā)問,教師謝俊對20世紀80年代的全方位解讀,教師鄧耿對“元思維”“元問題”的回溯,都因為打開了學術視野,而令學生深有所思。
“對年輕孩子來說,容易陷入橫向的、斷裂的、碎片化的思想大雜燴之中。我們要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包括對接社會的意識,也包括要重視‘史’的意識。”清華寫作與溝通中心教師張芬期待,能通過課程給予學生更深入的思考模式。
一年課程結束,嚴程如此反思:“期待寫作課可以幫助同學們體驗一種人生態(tài)度:文從字順是對語言的尊重,條理清晰是對讀者的體諒,邏輯自洽是對自己的反觀。更重要的是,在這體察、寫作、修訂、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以伙伴的身份,陪伴學生感受一場關于思想的探索與對話。”
希望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記
“希望寫作課在今后所有清華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印記。”在提升寫作溝通能力、擴展學術視野之外,彭剛有著更大的期許。
這種印記的打烙,除了通過課程內(nèi)容的講授外,還源自教師對價值觀的涵育和傳遞。
清華計算機系教師鄧俊輝是寫作與溝通課程的兼職教師。第一次上課時,他就向?qū)W生講起自己練書法的故事——辦公室練習書法之后的字紙,置于案頭。校工每次整理辦公室時,都會將字紙整整齊齊地疊成一摞:“這就是‘敬惜字紙’,寄予了對文明的尊重。”
在他的課上,學生們也要簽署《〈寫作與溝通〉學生作品選》的《原創(chuàng)聲明》和《授權協(xié)議》。“既體會到了一種有關文字的儀式感,也會時刻自省,戒之長遠。”有學生告訴記者。
而在學生的課后反饋中,記者看到,這種成長的印記閃現(xiàn)更多。
“‘寬容’是‘愛因斯坦’主題課堂上貫穿始終的理念。除了對愛因斯坦寬容精神的闡釋外,課堂還分析了儒家的《論語》、羅素晚年訪談的‘寬容與忍讓’等等,為我們勾勒出‘寬容’理念的人文內(nèi)蘊。”清華機械系學生張凱告訴記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華的寫作課探索,不僅在為這個園子找尋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路徑,而且是中國高等院校發(fā)展自主寫作課模式的首次系統(tǒng)嘗試。”彭剛告訴記者,清華正在啟動新一批的寫作與溝通教師招聘,“期待課程會在教師隊伍的壯大、教學相長的氛圍中進一步完善。”(記者 鄧暉 本報通訊員 張靜)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