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摘要: 在毛澤東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號召50周年之際,駐馬店鎮(zhèn)(現(xiàn)驛城區(qū))1966年3月30日第一批下鄉(xiāng)知青在驛城區(qū)政協(xié)的大力支持下,到銅山進行52周年回訪活動。
在毛澤東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號召50周年之際,駐馬店鎮(zhèn)(現(xiàn)驛城區(qū))1966年3月30日第一批下鄉(xiāng)知青在驛城區(qū)政協(xié)的大力支持下,到銅山進行52周年回訪活動。本報記者先后對20多名知青和當?shù)卮迕襁M行了采訪,由于版面所限,只能擇取幾個故事以饗讀者。
52年,放不下的惦念
□晚報記者 袁子惠文/圖
趕來團聚的李臣堂老人。
“孩子們回來了,俺說啥也要來看看,團聚團聚。”今年85歲的李臣堂說。老人一臉皺紋,一口牙也掉了,走起路顫顫巍巍。聽說當年下鄉(xiāng)的那幫孩子要回來,老人高興得徹夜難眠。3月20日一大早,他便坐上早班車,從十幾公里外的住處趕來。
李臣堂告訴記者,1966年,他任泌陽縣鄧莊公社銅奉大隊黨支部書記。他還清楚地記得52年前那幫稚氣未脫的孩子坐著牛車、風塵仆仆來到他們大隊的那一天。
“老支書,你咋變矮了?記得你那時個子很高?。?rdquo;一名回鄉(xiāng)參加活動的知青握著李臣堂的手,親熱地說。“老了,老了!52年過去了,咋會不變呢?”老人雙眼潮濕地感嘆道。
提起往事,李臣堂老人無限感慨。他說,下鄉(xiāng)時,那幫知青大都是十五六歲的少年,充滿了青春的懵懂。看著他們,李臣堂及鄉(xiāng)親們既高興又心疼——高興的是來了這么一幫娃兒,青春年少,聰明伶俐,個個惹人愛;心疼的是這幫孩子這么小就離開家人,少不了飽受思念之苦。
李臣堂告訴記者,這批下鄉(xiāng)的139名知青9或10人為一組,駐扎在幾個村。村民們看到這幫特殊的“客人”,慌忙將家里的被褥、雞蛋、蔬菜、饅頭等拿出來,送給他們。那個年代,村民們的生活大都貧困,不少家庭勉強能維持溫飽,但他們?nèi)员M最大努力幫助知青們。
很多知青下鄉(xiāng)前很少做家務,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村民們看到他們?yōu)殡y,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這家的姐姐、嬸嬸來教洗衣做飯,那家的哥哥、叔叔來幫擔水砍柴。村民親人般的關愛感染了這幫少年,大家積極投入農(nóng)村生活。
對于這幫知青,當時任黨支部書記的李臣堂感受更多的是責任。由于村莊偏僻,交通不便,每名知青的安全問題讓他牽掛;由于知青離家在外,對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和生活陌生,難免思念家人、不知所措,他們的情緒波動又讓他擔心。每當知青需要幫助,他和大隊的工作人員都會認真考慮解決的辦法,并發(fā)動村民幫助他們。
老人說,那些年的人和事還歷歷在目,但物是人非,當年一幫少年如今已是六七十歲、兩鬢斑白的老人。“現(xiàn)在看著他們,我仍覺得他們還是孩子。”老人一邊說,一邊憐惜地看著正在旁邊熱情交流的“歸鄉(xiāng)人”。這時,老人神情恍惚,仿佛回到了過去,回到了那段讓他難忘的崢嶸歲月。
“那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晚報記者 姬淑華文/圖
魏愛蓮
記者采訪其他知青時,魏愛蓮就坐在一邊,時不時地插一句話,顯得很興奮、激動。采訪她時,她的第一句話就是“那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那里有我太多美好的回憶”。采訪就從她插隊的泌陽縣銅峰鄉(xiāng)缸窯大隊開始。
魏愛蓮說,她插隊那年16歲。她和其他9名隊友被分到缸窯大隊,所幸的是,雖然他們都很年輕,但隊長對他們關愛有加。
魏愛蓮說,剛到插隊的地方時,最令他們感到好奇的是泌陽的井,井水與井口平,人們口渴了就隨手舀一碗喝。這讓他們感覺很不衛(wèi)生,也看不慣。
“剛?cè)r,干農(nóng)活我們很不適應,因為從來沒有干過。記得有一天,天氣很熱,為棉花修枝、打叉時,我們站在棉田里,無所適從,不會干,就哭了起來。”魏愛蓮說,“隊長聽說后,急忙把我們幾個叫到田地旁的樹陰下,做我們的思想工作。他親切地說:‘你們剛來還不會干,不過別著急,我找人教你們,慢慢就好了。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你們以后有啥困難了,盡管找我好了,我會盡力幫助你們的。’”
魏愛蓮說,他們幾個初來乍到,在那個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也不會干農(nóng)活,再加上想家,難過得哭了起來,可聽了隊長這一番貼心的話后,又都破涕為笑了,從內(nèi)心里對隊長充滿了感激。
“隊長的名字叫王志文,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那時我們愛叫他王隊長。王隊長是一個善良的人,對我們這些知青真好。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在以后的生活、生產(chǎn)中,他處處照顧我們幾個。”魏愛蓮說,“不管干什么活,他都讓知青干最輕的。比如:插秧時,他讓我們運送秧苗;割稻子時,他不讓我們割,而是讓我們把別人割下的稻子打成捆等。”
魏愛蓮說,在泌陽縣蠶絲廠的經(jīng)歷也令她很難忘。“只需把繭抽出一個線頭,機器就能抽出絲,然后就露出一個蛹,有大拇指粗。”魏愛蓮說,“從蠶絲廠回來后,我就又到了大隊干活??傊谕蹶犻L的照顧下,我們幾個基本沒受過什么委曲。”
魏愛蓮是1971年回的城。與王隊長依依惜別后,她被分到了駐馬店機械廠上班,后來又調(diào)到省建設設計院。“我早已把王隊長一家當成了自己的親戚。每年,我都抽時間去王隊長家。每次去,他家也都是熱情地招待我,殺雞割肉,做上一大桌子菜?;貋頃r,再給我們帶很多干菜、紅薯、香油等農(nóng)產(chǎn)品。當然,王隊長和他的孩子有時也來我家看我。有時他們來駐馬店辦事需要我時,我也是盡力幫他們。”魏愛蓮說,他們兩家的關系勝似親戚。
當記者問王隊長是否還健在時,魏愛蓮說:“他不在了,但他的孩子還一直與我們保持聯(lián)系。原來是經(jīng)常通信,現(xiàn)在是打電話。隔不一段時間,我們就會打電話問候?qū)Ψ健T谖矣猩?,我會一直去那個村的,那里有我美好的青春記憶,有我的勝似親人的恩人。”采訪結(jié)束時,魏愛蓮深情地說:“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對我來說都是那么親切、難忘,那是我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
□晚報記者姬淑華文/圖
于桂芝
上泌陽采訪之前就有知青對記者說,于桂芝是“銀環(huán)”,在她插隊的地方扎根落戶了。3月30日一大早,記者跟隨駐馬店的知青到了他們插隊的銅山鄉(xiāng)大路莊村,于桂芝與其他鄉(xiāng)親早已在大路莊村委等著了。談起往昔,于桂芝感慨萬千。
記者看到,于桂芝個子不高,精神瞿鑠,很健談。“我們那批下鄉(xiāng)的知青中已上班的人不多,而我是其中之一。我當時在平等路副食五店上班。”于桂芝說,“聽說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于桂芝說,她是一個苦命的孩子,4歲沒了娘,跟著西平縣的奶奶長到9歲才回到駐馬店跟著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我十二三歲就開始干活了,在煤廠篩煤,篩一噸掙兩元錢。你看我的手累傷了,現(xiàn)在還疼得難受,不干活也疼。醫(yī)生說是干重活落下的病根。”于桂芝說著伸手讓記者看她紅腫的雙手。
于桂芝說,她插隊的地方在泌陽縣銅山鄉(xiāng)銅山溝村。他們每十人一組,一塊干農(nóng)活,輪流做飯。大家互相幫助,生產(chǎn)隊隊長及村民對他們也很照顧,她很快就適應了集體的生活。因她過早地參加了勞動,所以干起農(nóng)活來也毫不吃力。“別看她個子不高,干起農(nóng)活來很有勁。”于桂芝的一名隊友說。“是的,別看我沒干過農(nóng)活,割麥時我比當?shù)氐拇迕窀畹眠€快。插秧、割稻子、刨紅薯等,我都干得又好又快。我不管做什么事,都有股不服輸?shù)木?。當?shù)剞r(nóng)民都說我不像個城市的姑娘。”于桂芝笑著說。
于桂芝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地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愛上了這里憨厚、淳樸的農(nóng)民。
“我來插隊時已19歲,在當時已屬大齡青年。聽我有扎根落戶農(nóng)村的愿望,經(jīng)熱心人牽線,我與當?shù)卮迕裾勂鹆藨賽?,插隊的第二年,我們兩個結(jié)了婚。”于桂芝說。
當記者問于桂芝落戶農(nóng)村有什么不習慣時,她笑著說:“剛開始有一點兒,但很快就適應了。老公的鞋子舊了,我就照著鞋樣子做了一雙鞋邦子,但不會與鞋底連起來,就去問婆婆。婆婆當時最小的孩子比我的兒子大一歲,很忙,就對我說她顧不上。沒辦法,我只好拿一雙舊的比著做,做著流著淚,終于做好了一雙鞋。從此,我就學會了做布鞋。衣服我也是這樣比葫蘆畫瓢做的。好了,這兩樣事會做后,就再也沒有什么事難住我了。”
當記者問于桂芝落戶農(nóng)村是否后悔時,她說:“一點兒也不后悔。我現(xiàn)在真是感覺過得非常稱心如意。兒子、兒媳都非常孝敬我,特別是兒媳對我真是沒說的。我前年做手術,兒媳們爭相伺候我,為我端屎端尿的。親閨女也只是這樣了。”
于桂芝表示她是一個知足的人,對現(xiàn)在的生活非常滿意。于桂芝說:“城里的房子太高、太小,你看俺這房子、院子,都很寬敞,現(xiàn)在誰免費送我一套駐馬店的房子我也不愿去住。”
采訪結(jié)束時,于桂芝引用《朝陽溝》里銀環(huán)的唱詞說“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我們就像一家人”
□晚報記者 姬淑華文/圖
介春花
介春花是一位性格樂觀的老人,與記者談起往昔時一直面帶笑容。她是家中的獨生女,插隊走時家人很不舍,但她是高高興興地跟著大家走的。“那時,我的家在南地下道附近,一個胡同里的很多伙伴都報名去插隊了,我也積極地報了名。我是1966年3月31日去的,插隊的地方是泌陽縣銅山公社銅峰大隊上白溝村。”回憶往事,介春花記憶猶新。
有的人憶起插隊的那段歲月說太苦了,可介春花感覺那段歲月很有趣。那時,做飯、磨面他們都是輪流的。“那里的蛇特別多。一次我做飯時,水沸騰了,我從缸里取面做稀飯,撳開缸蓋一看,里面盤著一條小蛇,嚇得我大叫一聲跑了,手里的葫蘆瓢也扔了。”介春花說,“我們女孩子都怕蛇,因為蛇鬧出過不少笑話。”
介春花說,那時,他們什么活都干,沒有誰拈輕怕重。“記得一次插秧時,我們的任務是拔秧苗運往稻田里。秧苗是在水里培育的。一名男隊友正在拔時,突然拔出的一把秧苗上盤著一條蛇,嚇得他大叫一聲坐到了水里,其他正在拔秧苗的一看,也得嚇得齊刷刷地倒在了水里。”介春花笑著說,“我們的衣服都濕了,也顧不得那么多了,大叫著往路上跑去。”
“當?shù)卮迕窨次覀冞@么害怕蛇,就對我們說,一般的蛇是沒有毒的,不用害怕。從那以后,我們才慢慢地不怕蛇了。”介春花說,當?shù)卮迕駥λ麄兒荜P照。
介春花說,當?shù)卮迕駥λ麄兌己苡焉疲瑹o論在生產(chǎn)中還是生活中,對他們都很關照。“一次該輪到我們磨面了。那時是驢拉磨磨面。我們沒有經(jīng)驗,也不知道讓驢打下滾歇歇,結(jié)果磨了幾個小時的面把那頭驢累死了。這下可闖下大禍了。那時的生產(chǎn)主要靠馬、牛、驢出力,驢子是相當珍貴的生產(chǎn)工具。我們幾個嚇得不知所措,想著隊長不知要怎么懲罰我們呢。”介春花說,“我們忐忑不安地等到隊長收工回來,結(jié)果隊長一點兒也沒有埋怨我們,反而安慰我們說不礙事、不要怕,下次注意就行了。其他村民也紛紛說,‘孩子們還小,沒有干過農(nóng)活,沒有經(jīng)驗,干得多了就好了。’”
介春花說,村民的做法讓他們都很感動,他們也都盡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報村民。
“我們內(nèi)心對當?shù)氐拇迕癯錆M了感激,所以也很關注他們的生活。每當我們回家探親時,總愛從家里帶一些蘋果、梨子、罐頭、糕點讓村里的老人、孩子吃。我們與村民相處得很融洽,就像是一家人。”介春花說,“聽說村里一名女子(我們都叫她嫂子)患了重病,我們幾個知青經(jīng)商量后,湊錢買了幾斤紅糖、雞蛋去看她,陪她聊天、寬她的心。我們也愛晚上相約去田地里撒成堆的土家肥,當然這是為了學雷鋒做好事。記得有一次月亮不是太好,我們幾個正在田里撒肥時,突然有一人發(fā)現(xiàn)離我們不遠的樹林里,有一雙非常明亮的動物的眼睛正在看我們。想著是狼呢,我們幾個扛著鐵掀就跑。”
“現(xiàn)在我們還有來往。我們經(jīng)?;孛陉柨赐抢锏睦先?。”介春花說。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介春花完全沉浸在了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中。
那幫哥哥姐姐讓他難忘
□晚報記者 袁子惠文/圖
魏興斗珍藏的書包和剪貼本。
大路莊村委會議室里洋溢著歡聲笑語,回到“第二故鄉(xiāng)”的人們與趕來看望他們的鄉(xiāng)親們坐在一起,親熱地聊個不停。
桌子上的一個“古董”書包格外醒目。書包是黃色的帆布包,上面印著“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和毛主席頭像,一看就知道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物品。雖然已年代久遠,但這個黃書包依然完好無損,可以看出書包的主人對它非常呵護。書包的主人魏興斗告訴記者,這個書包是一名知青哥哥送給他的,他已經(jīng)精心保存了40多年。
魏興斗今年66歲,曾在銅山鄉(xiāng)缸窯小學任教,父親魏松山今年90歲,曾任大路莊公社缸窯村姚莊組隊長。1966年3月30日,幾名下鄉(xiāng)知青插隊在魏興斗家所在的村。從此,他便和這幫姐姐哥哥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1966年,魏興斗14歲。那時,農(nóng)村的生活條件很差,人們整日為溫飽勞作。魏興斗這個山里的農(nóng)村娃很少和外鄉(xiāng)人接觸,更別說是城里人了,這幫和他年齡相仿的知青的到來讓他內(nèi)心充滿了好奇。
因為父親是隊長,知青們到他家的次數(shù)較多。慢慢地,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魏興斗說,他和知青們很有共同語言,經(jīng)常在一起說笑。這些知青像他的哥哥姐姐,對他關愛有加。魏興斗清楚地記得,哥哥姐姐們教他和小伙伴們唱歌、讀書的情景,嘹亮的歌聲和讀書聲在村莊上空回蕩,讓這個偏僻的地方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色彩。
有一個知青的家庭成分是“四類分子”。在當時,出身不好的人在各方面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為了證明自己,這個男知青每天都拼命地干。
魏興斗說,那個知青哥哥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記得,在炎熱的夏季,那個哥哥幾乎每天都赤裸著上半身,只穿一件短褲。插秧、砍柴、割草……火辣辣的太陽在頭頂曬著,身上的汗水不停地流,腳下的土地不一會兒便濕了一片。
“真是能吃苦啊!”談起那段往事,魏興斗感慨萬千。
幾年前,魏興斗的父親身患重病?;叵肫鹉嵌螝q月,自認為時日不多的老人思緒萬千。為了平復內(nèi)心的想念,病重的他不顧旅途勞頓,趕往平頂山看望落戶在那的一名返城知青。“我怕再不來,就見不到你了!”再見面,老人看著對方,往事涌上心頭,千言萬語不知如何訴說。
除了黃書包外,魏興斗這次帶來的還有一個特殊的紀念品——一本剪貼本,里面貼著《天中晚報》及其他媒體關于這批下鄉(xiāng)知青事跡的報道。
2004年,本報以《第二故鄉(xiāng),我們回來了》為題,報道了10多名當年的知青和駐馬店市區(qū)幾家企業(yè)的負責人,在第20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為銅山鄉(xiāng)缸窯小學送去豐厚慰問品的事。2014年1月,本報組織的“晚報關愛,冬日不冷”愛心活動在缸窯小學舉行,駐馬店的一些愛心企業(yè)和相關人士及返鄉(xiāng)知青代表為孩子們送去了棉衣、文具、手套,為教師們送去了價值3萬多元的愛心物資。本報以《3萬余元物資送到山村小學》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時光如梭,但真情沒有改變。童年的經(jīng)歷讓魏興斗對這幫哥哥姐姐念念不忘,他們對于“第二故鄉(xiāng)”的慷慨回報更讓他感動。他細心地將刊發(fā)這些報道的報紙剪下來,整整齊齊地貼在自己特制的一個本子里。
“哥哥姐姐們走時我沒少流淚。”魏興斗說,“他們走后,我心里空蕩蕩的,很失落。一個知青哥哥會木工技術,臨走前,他將一個用了多年的小木錘送給了我,我現(xiàn)在還精心保存著。”
“那段生活至今仍影響著我”
□晚報記者 袁子惠文/圖
許金生和當年的“房東”大姐親熱交談。
“哈哈,當年的小毛孩現(xiàn)在變成小老頭了!”“大娘,你變化不大呀,一點兒也不顯老。”在團聚的人群中,許金生和一位老人熱情地攀談著。
許金生今年67歲,1966年,他來到銅山鄉(xiāng)缸窯村委上房村插隊。和他聊天的這位老人是許金生插隊時的“房東”。
老人告訴記者,那年,15歲的許金生來插隊時,一臉稚氣。初看到他時,她不禁擔心:這娃兒能受得了農(nóng)村的生活嗎?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那段農(nóng)村生活讓許金生得到了磨礪和鍛煉,讓他收獲了很多。
下鄉(xiāng)前的許金生是個不羈的“浪子”。輟學后的他無所事事。后來,國家號召城市青年到農(nóng)村插隊鍛煉,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許金生告訴記者,下鄉(xiāng)后的知青和鄉(xiāng)親們一樣,每天需要掙工分。鄉(xiāng)親們干的農(nóng)活他們都要干。知青們之前大都沒干過農(nóng)活,很多就像《朝陽溝》里說的那樣:韭菜麥苗分不清,每一個人都顯得手足無措??创饲榫?,樸實的鄉(xiāng)親們便手把手地教他們。
“那個年代,農(nóng)民的生活很苦。我們一日三餐大都是稀飯、雜面饃,很多時候用大蒜或大蔥拌鹽當菜吃,而且沒少吃紅薯。”許金生說,“現(xiàn)在,我從不挑食,而且不浪費糧食。每次吃飯,無論是在家還是在飯店,我都盡量把飯菜吃完。”
那段艱辛的生活在許金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讓他時刻提醒著自己——人不能得意忘形,要保持淳樸的本色。
插隊結(jié)束后,許金生參軍入伍。幾年農(nóng)村生活的鍛煉讓他很快適應了部隊生活。那時,他才真正明白:付出的一切終有收獲,生活不會漠視你曾經(jīng)的努力。
幾十年間,許金生曾回來過幾次。每一次,他都會感嘆:變了,真的是變了!變的是鄉(xiāng)村的面貌,平坦寬闊的柏油路取代了泥濘曲折的鄉(xiāng)間小道,高大堅固的樓房取代了茅草屋;變的是鄉(xiāng)親們的生活條件,為溫飽發(fā)愁的日子已成為記憶;變的是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歡聲笑語多了,愁眉不展、嚴肅拘謹少了;變的是大叔大嬸、哥哥姐姐老了,昔日的年輕容顏漸漸遠去。
每一次,他也會感嘆:沒變,一切都沒變!不變的是返鄉(xiāng)時的急切,不變的是他和鄉(xiāng)親們之間的真情,不變的是鄉(xiāng)親們的純樸和熱情,不變的是分手時的戀戀不舍。
采訪結(jié)束時,他大聲告訴在旁邊微笑傾聽的老“房東”:“大姐,明年的今天,我還要回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wǎ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