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孔仿生纖維 織就一款北極熊“毛衣”
摘要:原標題:用多孔仿生纖維 織就一款北極熊“毛衣” 具有“熱隱身”功能的仿生隔熱織物,在紅外相機下顯示隔熱效果。盧紹慶供圖 生活在極地世界的北
具有“熱隱身”功能的仿生隔熱織物,在紅外相機下顯示隔熱效果。盧紹慶供圖
生活在極地世界的北極熊是最不怕冷動物之一,原因自然是北極熊自帶一身最抗寒的“皮草”。近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柏浩教授團隊用獨特的“凍紡”術紡出人造纖維,其隔熱性能可與北極熊的毛發(fā)媲美。
該研究成果的論文《仿北極熊毛的隔熱織物》在《先進材料》發(fā)表后,《自然》《新科學家》和美國化學會等進行了陸續(xù)報道。
多孔毛發(fā)“鎖住”北極熊體溫
眾所周知,北極熊一身輕盈油亮的毛發(fā)能夠將熱量緊緊地鎖在體表內,為其創(chuàng)造溫暖舒適的微環(huán)境。每根北極熊的毛大約15厘米長,直徑和人的頭發(fā)差不多粗細。但放在電鏡下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其毛發(fā)有一根中空而半透明的小孔,小孔周圍還有許多更為狹長的小孔,也沿著同一方向伸展。
柏浩告訴記者,毛發(fā)中的小孔內“封裝”著空氣,空氣靜止了,熱對流就無法產生,從而減少了熱量的流失。北極熊的毛幾乎不泄露熱量,即使用紅外相機拍攝,也無法探測到熱量。
于是,柏浩思考,能不能做出一件北極熊的“毛衣”來,幫助人類抵抗嚴寒呢?
“凍紡”術造就低成本“熱隱身”纖維
經過一年多嘗試,團隊開發(fā)出一種“凍紡”術,用天然的蠶絲蛋白紡成纖維,其結構與隔熱功能都可與北極熊的毛媲美。
在實驗室內,記者看到了一臺正在工作的“紡紗機”:濃度為5%的蠶絲蛋白水溶液,被注射穿過一個冰冷的銅環(huán),水溶液中的水遇冷凝成冰晶,溶液被重新“塑形”成纖維。這些纖維經過冷凍干燥,冰晶蒸發(fā)了,便留下一條條由蠶絲蛋白組成的纖維“仿制毛”。
在電鏡下“仿制毛”內部層層有序地分布著狹長小孔。“多孔材料質地往往較脆,而這種層層有序的分布,賦予了材料一定的強度。”柏浩表示,這是材料實現(xiàn)紡織和穿戴的必要條件。
團隊將人造纖維織成一塊布,并通過實驗證明,在-10℃到40℃的環(huán)境中,小兔子體表溫度被鎖在了人造纖維的衣服內,從而實現(xiàn)了完美“熱隱身”。課題組還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在導熱率方面,天然北極熊毛的為27,仿生纖維的最低為19。而導熱率越低,代表隔熱性能越好。
仿生終極目標超越自然材料
這一仿生隔熱纖維的誕生,也展示了美好的應用前景:未來的冬天,我們或許可告別厚重的外套,披一件薄如蟬翼的“毛衣”便可出門;野外作戰(zhàn)的士兵,在“熱隱身衣”的保護下,可成功躲過紅外探測……
“在隔熱功能上仿生北極熊,這只是我們研究的第一步。”柏浩說,仿生的終極目的,并不是制造出和自然一模一樣的產品,而是研發(fā)設計功能更為強大的材料。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