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談外國民眾眼中的中國
董可馨
摘要:原標題:外國民眾眼中的中國10月16日,南蘇丹廣播集團記者阿湯加在北京新機場建設工地采訪拍攝,感受“中國速度”。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攝日前,美國《時代》雜志亞
10月16日,南蘇丹廣播集團記者阿湯加在北京新機場建設工地采訪拍攝,感受“中國速度”。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攝
日前,美國《時代》雜志亞洲版的封面用中英文寫著“中國贏了”,文章歷數了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取得的驕人成就。作為連接中外的橋梁,中國留學生也感受到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發(fā)展的正面評價。
發(fā)展日新月異
已在俄羅斯留學5年的史戌冬感到,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發(fā)展之快感到“驚訝”。“前些天,莫斯科大學一名教授在接見來自中國的訪問團時提到,他覺得目前中國發(fā)展變化非常快。他還以自己上世紀90年代訪問中國和近些年訪問中國的感受為例,說明目前中國的發(fā)展真的是日新月異。”
“說到中國,我的一些英國同學不僅知道熊貓、功夫,還知道支付寶、微信、共享單車等,覺得中國‘發(fā)展太快了’,每天都有變化。”在英國讀碩士的徐麗說。
中國的發(fā)展舉世矚目,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國人的消費能力也在提升,國外消費區(qū)的中文導購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正在美國留學的孔嘉(化名)就感受到了這種變化:“我去英國愛丁堡時,即使是一家很小的圍巾店,也會配中文導購。”
文化影響漸深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壯大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世界了解中國、研究中國、學習中國的需求空前高漲,這極大地增強了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史戌冬表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開始學習中文,并想了解中國文化。“青年人學習中文,有的是想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有的是認為中國與俄羅斯的合作越來越多,學會中文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家長們也讓小朋友學習中文, 因為他們認為這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會有積極的幫助。”她說。
去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的黃冰露感慨道:“歐洲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對歐洲人來說,中國文化不再陌生。以我所在的比利時為例,當地民眾對于中國和中國人,從不了解到了解,并欣然接納了身邊悄然增加的中國元素。”
外媒點贊中國發(fā)展
有些外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來自于當地的媒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不少外媒講述中國經驗,向外國民眾介紹中國的發(fā)展成就。
有留學生注意到,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稱,包括數字技術、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在中國孕育成熟的技術,正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外溢,在世界更多的地方落地。
史戌冬告訴筆者:“在俄羅斯,越是了解中國現狀的人對中國的評價越是積極正面,尤其是到過中國或者是跟中國人有合作的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評價都是正面積極的。我也留意到,俄羅斯媒體關于中國發(fā)展的報道也很多。”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