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關于西藏和平解放與改革發(fā)展的政策原則
摘要:羊守森 (黃淮學院馬列教學部 河南駐馬店 463000)摘要 鄧小平在西藏解放和發(fā)展問題上,堅持“靠政策走路 ,靠政策吃飯”,“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zhàn)斗&rdq
羊守森 (黃淮學院馬列教學部 河南駐馬店 463000)
摘要 鄧小平在西藏解放和發(fā)展問題上,堅持“靠政策走路 ,靠政策吃飯”,“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zhàn)斗”和平解放西藏,穩(wěn)定發(fā)展 ,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原則,促進了西藏的繁榮和發(fā)展 。
1950年 2月 25日,中央電示西南局 :“我軍進駐西藏的計劃是堅定不移的,但可采用一切辦法與達賴集團談判 ,使達賴留在西藏與我和解”。指示西南局、西北局認真研究西藏情況,物色適 當人選去拉薩做爭取工作 ,擬定與西藏當局談判的條件。 1950年 5月 11日5月,鄧小平根據中央和平解決西藏問題 的指示和數月來 的專門研究 ,主持制定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四條方針 ,大意是 :一,驅逐外國勢力;二,回到祖國大家庭 ;三 ,改革問題依西藏人民的意志協商解決 ;四,實行宗教 自由,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西南局向黨中央報告 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四條方針政策 ,作為與西藏地方當局談判的基礎。一周之后 ,黨中央原則上肯定了西南局關于貫徹和平解放西藏方針的政策和策略思想。隨后,鄧小平又按照黨中央的指示精神 ,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膽略 ,縱覽古今 ,放眼未來 ,結合西藏社會的實際,親 自起草了同西藏當局談判的十項條件 : “(一)西藏人民團結起來 ,驅逐英美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 ,西藏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中來 。(--) 實行西藏民族區(qū)域 自治。(三)西藏現行各種政治制度維持原狀概不變更 。達賴活佛之地位及職權不予變更。各級官員照常供職。(四)實行宗教 自由,保護喇嘛寺廟,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五)維持西藏現行軍事制度不予變更 ,西藏現有軍隊成為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防武裝之一部分。(六)發(fā)展西藏 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七)發(fā)展西藏的農牧 、工商業(yè),改善人民生活。 有關西藏的各項改革事宜,完全根據西藏人民的意志,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領導人員采取協商方式解決。G )對于過去親英美和親國民黨的官員,只要他們脫離與英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關系,不進行破壞和反抗 ,一律繼續(xù)任職 ,不究既往。(十)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鞏固國防。人民解放軍遵守上列各項政策。人民解放軍的經費完全 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給。人民解放軍買賣公平”。鄧小平起草的這份歷史性文件,由西南局報到中央后 ,立即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賞,成為后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基礎。后來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 《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就是以這十條為基礎 ,在這個大框架上發(fā)展起來 的。這十條,凝聚著鄧小平的心血和智慧。為和平解決港澳臺問題提供了經驗 ,是 “一國兩制”偉大思想的一個起源,是一份偉大的歷史性的文件。
三、堅持 “慎重穩(wěn)進"穩(wěn)定發(fā)展的方針政策,促進西藏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鄧小平不僅關心西藏的解放而且關心西藏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從大處著眼,制定了一系列適合西藏地區(qū)情況的方針 、政策 ,這些政策對指導西藏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保證西藏社會主義建設的進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平叛改革基本完成后 ,我們急于在西藏搞合作社 ,并搞了一些試點。毛澤東同志發(fā)現后 ,立即予以糾正,他指 出,西藏社會制度經過改革 ,生產資料從農奴主所有制變成了農牧民個體所有制 ,要安定一個時期。隨后 ,在鄧小平等同志主持下制定下發(fā)的中央文件指出:“今后西藏工作必須采取穩(wěn)定發(fā)展的方針。五年內不搞社會主義改造 ,不搞合作社(連試點也不搞),更不搞人民公社。” 1961年 1月 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 ,在聽取國家民委副主任楊靜仁對西藏工作的匯報后 ,明確指示 :西藏的政策 ,要放在農 民富裕上 ,農民家里有存糧,牛羊多點 ,房子修點 ,基礎是放在農 民富裕上;要接受內地教訓 ,糧食寧肯每戶存起來 ,提倡節(jié)約備荒 ;在西藏不要多出章程 ,多出點子 ,例如統購統銷,糧食的限度,要根據習慣 、條件逐步來 ,要休養(yǎng)生息,改革后讓農民生活天天向上 ;西藏在政治上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不要忙于搞社會主義改造,要讓翻了身的農民群眾充分享受民主改革帶給他們的好處 。西藏工委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立即糾正了偏差 ,在西藏區(qū)內實行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 ,讓翻了身的農牧民群眾充分享受民主改革帶來的好處。這段時間西藏農牧業(yè)連年獲得大豐收,各方面的工作 ,也迅速發(fā)展起來 ,被稱為西藏的第一個 “黃金時期”。
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促進西藏騰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作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 ,主持對藏方針政策的設計和制定。這些方針政策表現了他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更廣泛的領域里對西藏人民的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1980年 8月 26日鄧小平對班禪說 :“在西藏,要使生產發(fā)展起來 ,人民富裕起來。”鄧小平告訴班禪,黨中央已下決心解決西藏的問題 ,“真正去做 ,也并不很難。”為盡快使西藏人民富裕起來 ,在鄧小平親自關懷下 ,1980年 3月 14、15兩 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專門在北京召開了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形成的《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 》強調 ,當前和今后長期內的中心任務和奮斗 目標是 :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 民為主,加強各族干部和人民的團結,調動一切積極 因素,千方百計地發(fā)展國民經濟,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學水平 ,建設邊疆 ,鞏固國防,有計劃、有步驟地使西藏興旺發(fā)達 ,繁榮富裕起來。在如何加強西藏發(fā)展的問題上,鄧小平在 1987年 6月 29日接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說 :“粉碎”四人幫以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拿西藏來說,中央決定 ,其它省市要分工負責幫助西藏搞一些建設項 目,而且要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西藏具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中國的資源很多分布在少數 民族地區(qū),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這些地區(qū)開發(fā)起來,前景是很好的,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他指出:“目前西藏情況有了明顯的變化 ,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少的改善,但總的講還是處于落后狀況,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不僅西藏,其他少數 民族地區(qū)也一樣,我們的政策是著眼于把這些地區(qū)發(fā)展起來。”在西藏,”關鍵是看怎樣對西藏人民有利 ,怎樣才能使西藏很快發(fā)展起來 ,在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從而為西藏在新時期更加全面發(fā)展確立了指導方針。鄧小平認為西藏要發(fā)展,必須解決好干部問題。他指出,西藏在發(fā)展生產的同時,“還要努力發(fā)展文化 ,培養(yǎng)干部 ,要民族干部知識化。為此,中央民族學院和各民族學院都要加強。” 鄧小平認為西藏要發(fā)展,必須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1979年 3月 12日鄧小平在接見達賴喇嘛的兄長嘉樂頓珠時說 :“我們歡迎達賴回國,歡迎更多的人 回來看看 ,看了可以出去,過去有很多事都是傳聞,百聞不如一見嘛”。 “講 民族平等,建國以來是貫徹得比較好的”,“現在 ,各民族好好團結 ,利用國內、國外大好形勢搞四個現代化 ,搞得好 ,少數民族的生活要比漢族好。”在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問題上 , 1980年 8月 26日,鄧小平在會見班禪大師時說 :“對于宗教 ,不能用行政命令辦法 ,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熱 ,否則同社會主義、同人民的利益相違背”。在鄧小平的關懷下 ,國家對西藏的發(fā)展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給予了特殊的支持。中央政府和全國各地的支援極大地改善了西藏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促進了西藏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西藏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上均實現了重大飛躍 ,徹底告別了封閉的莊園制 自然經濟,邁進現代市場經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西藏絕大多數農牧民基本解決了溫飽 ,部分群眾生活已進人了小康水平。
綜上,當今世界戰(zhàn)略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民族矛盾 日益突出,由此引發(fā)的糾紛愈演愈烈 ,世界上許多政治家為此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在此情勢下,重溫鄧小平同志解決西藏問題 的政策和原則 ,對與正確認識處理民族宗教問題 ,促進西藏發(fā)展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鄧小平紀事【q.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
【2】劉強倫.鄧小平卓越智慧 【Z].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
【3】鄧小平思想年譜【Z].(1975—1997).北京 :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8.
【4]XI~小平論統一戰(zhàn)線 【C].北京 :中央文獻 出版社 1991.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西藏大學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