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和主要任務
摘要:原標題: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和主要任務內容提要 認識新常態(tài)、適應新常態(tài)、引領新常態(tài),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大邏輯。在經濟新常態(tài)
原標題: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和主要任務
內容提要 認識新常態(tài)、適應新常態(tài)、引領新常態(tài),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大邏輯。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要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瞄準其根本目標——堅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明確主要任務——堅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tǒng)化的經濟學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根本在于統(tǒng)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這既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根本特征,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深入研究總結的核心命題。一方面,市場機制對生產資料所有制有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在所有制上如果不具備某些基本特征和性質,就難以滿足市場機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結構和實現方式上怎樣變革才能既不失其公有制的根本性質,又能真正適應市場經濟機制的基本要求,這涉及既使之不改變公有制的根本性質而又能滿足市場經濟機制對所有制的基本要求的兼容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主線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從經濟體制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一方面,必須不斷深入市場化進程,從商品市場化到要素市場化,從實體經濟市場化到金融市場化,從市場體系培育構造到市場秩序的不斷完善等。另一方面,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干預效率,有效地緩解市場失靈帶來的社會發(fā)展矛盾,有效地發(fā)揮政府的作用。
必須認識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面對的是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建立市場經濟機制的傳統(tǒng)。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先是打破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根本矛盾的“對立論”。黨的十二大提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原則。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tǒng)一的體制,要善于運用計劃調節(jié)和市場調節(jié)這兩種形式和手段,進一步克服了“主輔論”的局限;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一要求主要是為了使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秩序不規(guī)范、政府干預過多的同時政府職能失缺的矛盾得以有效克服,努力緩解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同時存在的種種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重要特點在于在所有制改革與市場機制培育的統(tǒng)一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而不是把所有制與市場機制割裂。
在所有制改革上,從黨的十二大首次承認個體經濟,到黨的十三大承認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從黨的十四大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到黨的十五大承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從黨的十六大以后反復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再到黨的十八大后強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有機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結構逐漸形成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機制逐漸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難點在于真正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提升市場經濟秩序的質量。
市場經濟秩序包括市場經濟的內在競爭秩序和外部環(huán)境秩序。內在競爭秩序主要包括兩方面——企業(yè)產權制度和市場價格制度。前者是市場競爭的主體秩序,回答誰在競爭;后者是市場競爭的交易秩序,回答怎樣競爭。外部環(huán)境秩序也主要包括兩方面——市場競爭的法治秩序和市場競爭的道德秩序。前者涉及的是法律制度建設和社會法治精神的弘揚。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其基本的競爭秩序需要法律制度來維護,而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權威性則以社會法治精神為基礎,法制的有效性依賴于法治的充分性,依賴于對法制的社會尊重和自覺,特別是取決于對公權的法律約束和對立法執(zhí)法者的權力約束。后者涉及的是道德精神層面對市場競爭的理解,涉及從傳統(tǒng)的以“忠誠”為核心的道德世界向現代的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秩序的轉換,涉及從本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向現代世界開放的文化精神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目標——堅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fā)展實踐。在經濟新常態(tài)的歷史條件下,重點在于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分析方法,探討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標。
“中等收入陷阱”是經濟發(fā)展中的客觀歷史現象。一方面,“中等收入陷阱”對于二戰(zhàn)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并非“偽命題”。據統(tǒng)計,二戰(zhàn)后116個發(fā)展中國家真正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15個,大部分未能穿越,如“拉美漩渦”“東亞泡沫”“西亞北非危機”等。另一方面,“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經濟背景是經濟發(fā)展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條件發(fā)生的根本變化。供給側成本大幅提升,需求側系統(tǒng)性疲軟,若相應的發(fā)展方式仍沿用傳統(tǒng)而未發(fā)生改變,則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從供給方面看,進入中等收入發(fā)展階段,國民經濟總成本全面上升,包括勞動力成本、能源及原材料成本、環(huán)境成本、技術進步成本等均大幅度提升,發(fā)展方式若不從以往的依靠要素成本低廉的優(yōu)勢進而以擴大要素投入量為主拉動增長的模式,轉變?yōu)橹饕揽恳睾腿匦侍岣邽橹骼瓌釉鲩L,則長期呈增長不可持續(xù)狀態(tài),短期嚴重失衡,很可能形成嚴重的“滯脹”。
從需求方面看,進入中等收入發(fā)展階段,就投資需求而言,若在發(fā)展中忽視人力資本的積累,長期滯后于物質資本擴張,創(chuàng)新能力弱,即使有大量資本和儲蓄,也無法有效實現投資增長;就消費需求而言,若在發(fā)展中忽視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收入差距顯著擴大,全社會消費傾向會普遍降低,相對于經濟擴張形成消費需求相對甚至絕對疲軟。如果不從根本上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公平程度,必然導致長期衰退和危機。
“中等收入陷阱”發(fā)生的深層原因在于發(fā)展理念的偏差。一是發(fā)展方式轉變滯后,源于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低、產業(yè)結構難以升級,缺乏競爭力;二是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滯后,政府與市場關系不協(xié)調,市場競爭力不足,政府干預過多,市場失靈領域政府又嚴重缺失,缺乏公平競爭的動力保障;三是法制秩序滯后,對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私權缺乏保障,對政府的公權缺乏有效約束和規(guī)范。由此產生普遍的“尋租”,資源配置從根本上脫離市場效率原則,而是根據尋租強度配置資源,這樣既無效率,也無公正。
穿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在于努力轉變發(fā)展方式,切實使經濟發(fā)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擴大轉變到效率提升。
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使政府在宏觀調控領域、市場失靈領域、社會長遠發(fā)展目標上起主導作用。要全面依法治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建設,形成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治理格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民主與法治制度逐步完善。無論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還是全面依法治國,都必須依靠黨的堅強領導。
新常態(tài)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堅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政治經濟學所要處理的基本問題,就是協(xié)調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研究如何有效地以最低的成本化解多種發(fā)展摩擦,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緩解和減輕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的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要分析怎樣擁護社會主義制度,使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力量越來越大,努力緩解改革發(fā)展的阻力,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激勵和約束機制的統(tǒng)一。這既是調動積極性方面的基本問題,更是轉軌中我國面臨的特殊問題。改革說到底是權責利在制度上的變革,在制度變革中如何實現三者的相互統(tǒng)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要防止權責利三者脫節(jié),即有權利的人可以不負責任,履行責任的人不能獲得相應的利益。這主要涉及企業(yè)治理結構問題。
調動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與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強調的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門主義”相比,我國是“條塊結合”:在中央垂直管理的同時,給地方政府相當大的獨立的經濟權利空間。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有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弊端則在于長期存在“條塊之爭”,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調整和政策演變,都旨在緩解這一矛盾。這主要涉及政府治理結構問題。
努力緩解改革發(fā)展的阻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亟待總結的實踐經驗,更是為豐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急需貢獻的中國智慧。主要包括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間關系的協(xié)調,增量改革與存量調整關系的處理,改革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之間的均衡,發(fā)展的重點與全局的統(tǒng)一,政策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銜接等。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共同富裕。這是調動積極性的根本利益原則。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在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統(tǒng)一協(xié)調按貢獻、按要素和全要素效率分配的激勵機制。在政府、企業(yè)、勞動者三者初次分配關系上,在地區(qū)、城鄉(xiāng)、產業(yè)之間的分配結構上,在城鄉(xiāng)居民內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上等方面,從制度、機制、政策上予以協(xié)調,切實統(tǒng)一效率與公平,在有效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充分地體現“共享”理念。事實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不僅是社會主義公平、公正原則的重要體現,還是提高效率的根本保證。
總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波瀾壯闊的進程和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生動實踐又為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提供了鮮活經驗。要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發(fā)展,更好指導我國經濟發(fā)展實踐。
(劉偉 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議組理論經濟學委員,教育部學科發(fā)展與專業(yè)設置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