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文化根在西平
摘要:□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胡軍華 田春雨 文/圖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華,它屬于華夏
□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胡軍華 田春雨 文/圖
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華,它屬于華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疇,是世界絲綢文化的寶貴財富,是炎黃文化、天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方女性文化的光輝典范。當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表明,關于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認定存在十余種觀點:河南有三地:西平、開封、滎陽;湖北有四地:宜昌、遠安、黃崗、浠水;四川有三地:鹽亭、茂縣、樂山;還有山西的夏縣、山東的費縣和浙江的杭州。由于古代文獻上或多或少地有過這些地方為“西陵”或者與嫘祖?zhèn)髡f相關的記載,但為什么說嫘祖故里在西平的可信性大呢?國內嫘祖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論證和論據。
嫘祖陵嫘祖廟。
中學生高唱中華母親頌歌。
“西陵”即“西平”
有文字記載
嫘祖,也寫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國史前社會傳說中的人物之一。劉恕的《通鑒前編·外紀》、羅泌的《路史·后紀五》、林漢達與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等書,均說嫘祖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和織綢技術,使人類從此脫去了樹葉、獸皮,結束了“衣皮葦”、“枕石寢繩”赤身裸體的蠻荒時代,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嫘祖因此被尊為中國古代文明創(chuàng)始者中的人文女祖。
《水經·潕水》有記載:“潕水又東過西平縣北。”北魏酈道元注曰:“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清人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圖》則標識得清清楚楚,此圖和今西平縣境圖相比,除去潕水(洪河)改道的原因略有差異外,基本相同。西平縣嫘祖文化研究專家高沛告訴記者:“從這些權威的典籍記載不難看出,呂墟(古西陵亭,今董橋)應在今西平縣城西27公里處呂店鄉(xiāng)和師靈鎮(zhèn)交界的師靈崗上。盡管現(xiàn)在對‘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有著不同的理解,但也說明了西漢時期的‘西平’和‘西陵’大致為同一個地方。”
西漢的西平縣屬于汝南郡,《漢書》卷 28 上《地理志上》汝南郡條下有明文記載, 1981 年甘肅武威磨咀子發(fā)現(xiàn)漢簡將近 40 枚,其中的“王杖詔令”簡上有“汝南西陵縣”等文字。西漢以后,這里又設置過西陵鄉(xiāng)、西陵亭等與“西陵”相關的地名,進一步說明西漢將西陵改為西平是有史可證的。
雖然由于“西陵平夷”,西陵這一古地名漸漸淡出,但透過一些歷史典籍,我們依然還可以尋覓到它的蹤跡。陳壽的《魏志·和洽列傳》在記述魏時曾歷仕三朝、官至廷尉、吏部尚書的和洽時就曾有其“明帝即位,進封西陵鄉(xiāng)候,邑二百戶”的記載。和洽,字陽生,三國魏晉時西平人,其故里就在今距古西陵不遠的出山鎮(zhèn)和樓村,他在魏明帝時被封為西陵鄉(xiāng)侯,可見西陵這一地名在魏晉之時依然存在。
“從這些典籍里,我們起碼可以獲知這樣一些信息:一、西漢以來,在黃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曾經有一個也是僅有的一處叫西陵的地方,這地方就是后來的西平縣。二、按古文字釋義,陵,大的土山。西陵的來歷是因其地理特征而得名。據西平舊志載,古西陵亦稱呂墟,曾建有西陵亭為其標記,舊時的西平縣治所就在今天的西平縣師靈、呂店附近,西距伏牛余脈的出山、酒店不遠,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其特征與地貌相符。三、在西漢以前,西陵可能發(fā)生過重大的歷史事件或產生過相當影響的歷史人物,因此使這一地名知名度很高。四、正因為西陵在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以西陵平夷為由,且西陵與西平讀音相近,便于記憶和傳播,將其改名為西平。”西平縣嫘祖文化研究專家謝文華告訴記者。
“呂墟”曾是西陵氏生活棲居地
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在西平師靈崗的南半坡處有一處早期人類生活的墟址,遺址東西長550米,南北長280米,面積約為154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至3米左右。采集有未經磨光的打制條形器坯料,磨光的石器有1件石斧、1件石磨棒。采集到的陶片絕大部分為夾砂紅褐陶、灰陶,亦有少量摻云母(蚌片)的陶片,表面多為素面,少量為壓印紋??杀嫫餍蜑槎?、罐、碗、紡輪等。陶紡輪泥質紅潤,穿孔0.4厘米,紡輪(殘)直徑2.8厘米,厚0.9厘米。報告結論是:“遺址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遺址(距今5000~6000年,當為黃帝時代)”。
駐馬店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芳之認為:“遺址是傳說中和史書記載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西陵氏氏族傍河而居的一處聚落墟址。” 史書的記載,字意的詮釋,考古的證實,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師靈崗就是西陵崗,“呂墟”曾是5000多年前西陵氏生活的地方。
師靈崗位于距西平縣城50余里處的師靈鎮(zhèn)與呂店鄉(xiāng)之間,漢時被稱為文城,也是西平舊縣城的治所。這里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商代、春秋戰(zhàn)國時的文化遺存已有十余處。
專家研究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晚期和龍山文化早期,我國遠古人類已經發(fā)現(xiàn)蠶繭是一種能為人們用來遮體擋寒的東西,并已經知道對蠶繭的切割利用,這一時期正是傳說中嫘祖所處的時代,而遠古西平也正在這一文化圈內。“上古時期的西平,沃野百里,桑樹遍地,野蠶吐絲而人不知所用”(《駐馬店通史》),因此,“西陵氏,上古黃帝之妃,又稱嫘祖,始教民蠶,治絲繭,后人尊為先蠶”(《中國人名大辭典》)。
正是嫘祖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織錦綢以成衣,才使人類不但可以抵御自然界的寒冷,而且使人類結束了赤身露胯、以樹葉獸皮御寒遮丑的原始生活,開始了由野蠻洪荒向開化文明的過渡,故在古代的西平師靈,歷史上才有了叫作“文城”的記載。“文城夕照”還被作為古西平的“八景”之一寫入了《西平縣志》。文,紋理,引申為文明,開化也,在字義上與粗野蠻荒相對。同時文還引申為絲錦的花紋,讓人聯(lián)想到用繭絲織成的縑綢等絲織品。
在所發(fā)掘的文化遺址中,不但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史前文物和人類早期的房基、灶等,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陶制“紡輪”——當?shù)厝朔Q之為“陀螺”的人類早期抽絲紡線的生產工具。“陀螺”有黑陶和紅陶兩種,陶質細膩,多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這進一步為西平是養(yǎng)蠶文化的發(fā)祥地提供了實物佐證。延至如今,在西平的部分鄉(xiāng)村,還存在使用“陀螺”紡線的習俗,這與嫘祖養(yǎng)蠶紡線的歷史一脈相承。
與新鄭地緣相近,增強了西平為嫘祖故里的可能性
嫘祖為黃帝之妻,這是學術界所公認的,稱嫘祖為黃帝的元妃,也有著較多的文字記載。宋朝高承的《事物紀原》云:“黃帝初有元妃嫘祖、次妃嫫姆、洎形魚氏、方雷氏。” 宋朝張君房的《云笈七籤》、羅泌的《路史》等書中亦有黃帝元妃為嫘姓之言,說明嫘祖為黃帝的第一位妻子是可信的。
“黃帝生于中原,戰(zhàn)于阪泉、涿鹿,居于軒轅之丘。于軒轅之丘娶嫘祖,建立有熊國,為有熊國君,封嫘祖而為正妃。在空間上,阪泉、涿鹿在現(xiàn)在的河北山西一帶,軒轅之丘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新鄭市境,都是在黃河流域,中心是在中原一帶。” 西平縣嫘祖文化研究專家謝文華告訴記者,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信息傳播能力和交通條件,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史前文化時代,他所娶的“西陵氏女”,在地域上當是在黃河流域,而又以中原一帶最有可能。
黃帝居住的軒轅丘的位置,史籍有明文記載。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云:“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明代的《廣輿記》、《明一統(tǒng)志》、《天下名勝志》以及清代的《大清一統(tǒng)志》等文獻均稱軒轅丘在河南新鄭,所以學術界普遍認同黃帝故里在新鄭。
西平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吳雙全告訴記者:“原始社會交通極為不便,到處是未曾開發(fā)的山林沼澤,決定了遠古部族之間相互交往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緣臨近應該是遠古部族之間進行通婚的重要條件,同時,通婚也是增強部落之間政治、軍事聯(lián)盟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要求西陵氏部族應該與黃帝部族具有較為接近的地緣關系。以現(xiàn)在的里程計算,西平與新鄭相距120公里,活動在新鄭的有熊部族與生活在西平的西陵氏部族地緣相近,具備交往通婚的便利條件。”
嫘祖故里在西平
最有說服力
根據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代,西陵這一地名應該從記載兩漢以前歷史的典籍中尋找。從史籍及地志中發(fā)現(xiàn),兩漢以前稱為西陵的地方有多處,它們分別是湖北宜昌、湖北黃崗西北、湖北浠水、四川茂縣疊溪和四川鹽亭。所以認定這些地方為“西陵”并非空穴來風,尤其是在四川鹽亭、湖北宜昌先后舉行嫘祖文化研討會以后,嫘祖故里鹽亭說與宜昌說在學術界曾產生較大影響。
但這些地方當時都不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即華夏文明的范圍之內。按照著名學者馬世之的考證:“嫘祖文化為炎黃文化的亞文化,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應屬于仰韶文化范疇。仰韶文化公布的地域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qū),南達鄂西北,東到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相對而言,四川鹽亭與新鄭相距數(shù)千里,湖北宜昌一帶與新鄭雖然較四川為近,但也有千里之遙。新鄭與這兩地之間路途遙遠、山水阻隔,地理等自然因素決定了黃帝部族與當時活動在巴山蜀水間的各部族的相互交往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如果西陵氏部族生活在鹽亭或宜昌等地,會使皇帝娶嫘祖為元妃存在諸多不可能的因素。
特別應指出的是,人類社會的婚姻形式是從“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逐步過渡到族內級別群婚,族外級別群婚,又發(fā)展到不太穩(wěn)定的對偶婚。黃帝時代正是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對偶婚仍在繼續(xù)。在這種不是非常文明的時代,黃帝的妻子不可能選在千里之外,那種所謂的湖北說、陜西說、四川說是脫離實際的,也是違背歷史的。
因此,要找到嫘祖的故里,還必須從黃河流域,特別是中原這塊土地上去尋覓。翻遍眾多典籍地志,漢魏以前,中原及黃河流域稱之為西陵的地方絕無僅有的一處,就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縣。那么,西平縣乃至駐馬店市是如何傾情演繹嫘祖文化的呢?敬請關注本報下期“望河樓”文化周末。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