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軍在行動 努力實現“聚零為整”
摘要:原標題:科普大軍在行動 “科普是科學家的天職。”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繁重科研工作的同時,科學家要如何履行這份天職?個人的力量顯然
“科普是科學家的天職。”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繁重科研工作的同時,科學家要如何履行這份天職?個人的力量顯然是非常薄弱的。好在,中科院沈陽分院將其所轄的9個研究所力量集中在一塊,看似一支沒有“隊形”的科普大軍卻走出了“聚零為整”的效果。
不久前,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的科研人員來到沈陽市于洪新城第一小學。當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跑到操場上,發(fā)現科研人員早已將兩臺機器人擺了出來,就等著與孩子們親密接觸,其中一臺是曾參加過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救援的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還有一臺蛇形仿生機器人。面對這樣的高科技,孩子們興奮不已。
這樣的例子遼寧省還不少。同樣,在山東的數個中科院研究所也為公眾提供了豐厚的科技大餐——在第十一屆公眾科學日里,有4000多名青島市民走進中科院海洋所的實驗室和標本館,零距離體驗海洋科技奧秘。
“科普是科學家的天職。”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曾這樣說。在扎實做好科研的同時,也時刻不忘回饋社會、服務社會,是科研人員必須面對的課題。個人的力量顯然是非常薄弱的。好在中科院沈陽分院將其所轄的9個研究所力量集中在一塊,看似一支沒有“隊形”的科普大軍卻走出了“聚零為整”的效果。
“沈陽分院作為中國科學院的派出機構,統(tǒng)一組織和協(xié)調中科院在遼寧省和山東省研究所利用其豐富的科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提升廣大干部群眾和學生的科技意識、宣傳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理念作出實際貢獻。”中科院沈陽分院副院長馬越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見縫插針”
在今年的公眾科學日上,沈陽分院所轄的9個研究所紛紛向公眾展示自身最精彩的一部分。
例如,海洋所開放了不少場館,包括亞洲館藏量最大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極地海洋生物標本庫,還開放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態(tài)學等重點實驗室,以及貝類、海參、水母、魚類等海水養(yǎng)殖實驗室,讓市民親身感受最前沿的海洋科技成果。
在山東煙臺,中科院海岸帶所將中科院海岸帶環(huán)境過程與生態(tài)修復重點實驗室、海岸帶生物學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的大門打開,讓公眾饒有趣味地了解科研探索的過程。
沈陽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樹木園科普基地向社會公眾開放,大家游覽了樹木園——這座大城市中的小森林。在這里學生們認識了很多瀕危植物,了解了保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舉辦以“綠色低碳”為主題的首屆公眾科學日活動,通過科普講座、有獎問答、實驗室參觀等傾力打造了一場科普盛宴。
在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司,來參觀的師生參觀了高檔數控國家工程中心、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直觀地了解了數控系統(tǒng)產品、機床電子產品等。參觀者身臨其境地觀摩科研儀器,了解科學原理,零距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科學的魅力。
“科學家要能夠把科學做到讓中學生也能看懂。”林群曾這樣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科普經。實際上,不少科研團隊正在為此努力。
在遼寧大連市,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將整個研究所給公眾“交了個底”——全所12個研究室(部)全部面向公眾開放。
比如大連化物所對所展示的內容進一步升級,互動性和趣味性都較以往有較大提高。其中不乏國際領先的科學設備、國際前沿的科研成果、惠及國民的科技項目,如“神奇旅程:有機合成過程”“生物質高效轉化:用生物技術鏈接資源和能源”“小微藻大能量”,大家還可以親自動手實驗。能如此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不少觀眾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非常震撼。
還有,金屬所的成會明院士將大科學融入故事。他為公眾帶來了題為“碳——一個元素與兩個諾貝爾獎的故事”的講座。成會明不僅生動地介紹了碳元素及其獨特的性質,以及由純碳元素構成的金剛石、石墨、富勒烯一系列性能優(yōu)異的材料。他告訴大家,特別是富勒烯、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先后發(fā)現和制備,給材料科學、凝聚態(tài)物理和化學帶來了極大的活力,其中富勒烯和石墨烯的發(fā)現者先后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等獎。
“連綿不斷”
實際上,沈陽分院的科普活動非常靈活,在時間、地域與受眾廣度上做起了文章。
比如,4月24日,由世界腐蝕組織、中科院沈陽分院、中科院金屬所聯合舉辦“世界腐蝕日”科普活動?;顒右?ldquo;關注腐蝕,防控腐蝕”為主題,通過舉辦了一系列科普報告、科普展覽、科普實驗、科普知識問答等活動,向社會各界展示腐蝕的危害及腐蝕防護的重要性,普及腐蝕防護知識,提高腐蝕和防護意識。世界腐蝕組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金屬所研究員韓恩厚為來自高校、中學的數百名師生作了題目為《腐蝕—人類的重要課題》的精彩報告。
5月,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曾鵬赴鞍山市,為鞍山市政府機關公務員作《互聯網和制造業(yè)的融合》科普報告;沈陽自動化所副研究員隋春平赴錦州市為中小企業(yè)家作《裝備制造產業(yè)發(fā)展》科普報告;將組織金屬所、沈陽生態(tài)所、沈陽自動化所赴鞍山岫巖縣朝陽鎮(zhèn),開展科普報告、科學實驗、科普展覽等系列科普活動,為貧困山區(qū)師生及農民帶來科學體驗,提升科學文化素養(yǎng)。因此,2015年科普活動覆蓋了農民、社區(qū)居民、未成年人、公務員(領導干部)四大重點科普人群。
今年,沈陽分院將充分發(fā)揮中科院駐遼科研機構和野外臺站的優(yōu)勢科普資源,持續(xù)推動科普活動的開展,增強效果,踐行中科院社會職責。
5月28日,金屬所研究員張波在沈陽市第27中學作《日常生活中的腐蝕》科普報告;在剛剛過去的六一,沈陽分院聯合遼寧省科技館,組織“探索科技 追夢童年”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六一科技節(jié);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開周為大連理工大學營口研究院帶去“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深海探秘親歷”報告。
“未來,沈陽分院將進一步結合社會需求,聯合省科協(xié)、市科技局等科普主管單位,為省市科普宣傳活動奉獻力量。”馬越紅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