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次見到了李先念”
摘要:□晚報記者 鄭剛 朱曄/文 侯飛 /圖 女兒給張四戴上獎章。在遂平縣槐樹鄉(xiāng)大文莊,有位90歲高齡的老人,記憶力驚人、精神矍鑠,他,就是張四,參加過新四軍,扛過槍
□晚報記者 鄭剛 朱曄/文 侯飛 /圖
女兒給張四戴上獎章。
在遂平縣槐樹鄉(xiāng)大文莊,有位90歲高齡的老人,記憶力驚人、精神矍鑠,他,就是張四,參加過新四軍,扛過槍、抗過日。
如今,那段苦難又難忘的歲月已經過去了近70年,但是永遠地留在了老人的記憶里。近日,記者有幸在張四老人的家里,聆聽他講述了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故事。
1944年加入新四軍
1944年,是張四人生的一個分水嶺。
在張四的記憶中,童年家庭貧寒。在張四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張四兄妹三人靠母親耕種家中的三畝薄地維持生活。
雖然過去了這么多年,但是張四對童年那段苦難的生活記憶猶新: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他都要外出乞討。
在張四9歲那年的冬天,他又外出要飯,可是一天下來,沒能要到飯。又冷又餓的張四昏死在路邊,幸虧后來被路過的本村人發(fā)現(xiàn)把他抱了回家。“幸虧遇見了同村人,我才撿了一條性命。”張四告訴記者。
1944年秋天,張四流浪討飯的途中,聽說有一支隊伍叫新四軍,是窮人的隊伍,就駐扎在西山的李興樓。張四還聽說,加入這支隊伍就有飯吃,還可以上學,也不交學費。不僅如此,這支隊伍還是窮人的大救星,打土豪分田地,打日本鬼子。
張四聽說后,打聽到了部隊的駐扎地址,只身一人趕到李興樓,報名參加了新四軍。
“我記得參軍后,部隊讓我先到勝橋王家祠堂新四軍軍政干校學習。在學校,我學習識字、打仗、唱歌,過上了與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張四對記者說,學習結束后,張四被分配到新四軍遂平縣獨立團當戰(zhàn)士。
面對鏡頭,老人笑得很開心。
兩次見到李先念
部隊的生活,對張四來說,既新奇又興奮。
“最讓我難忘的是,我兩次見到了李先念。”張四說。
第一次見到李先念,是在1945年初秋。那個時候,張四和幾千名戰(zhàn)友駐扎在李興樓袁莊南河。
一天,張四和戰(zhàn)友們正在拉練,忽然聽說李先念來看望戰(zhàn)士們。大家激動不已,呼啦一下都跑到了李先念住的地方。
“我記得很清,李先念頭上戴著用樹枝編的帽子,坐在背包上。”張四回憶,看到戰(zhàn)士們,李先念非常高興,站了起來,和戰(zhàn)士們交談。
張四印象最深的是,李先念問大家:“你們知道我們五師有多少人嗎?”幾千名戰(zhàn)士一起回答:“不知道。”李先念接著說:“我們五師的兵力加地方武裝已有10萬人。我們五師革命根據(jù)地的老百姓人口超過200萬。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蔣介石要下山搶桃子吃,我們五師全體官兵和根據(jù)地的老百姓是堅決不答應的。”
“第二次見到李先念師長,是我在獨立旅七團三營七連當戰(zhàn)士,當時部隊駐扎在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地。”張四告訴記者。
張四的描述,仿佛又把他拉回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當時,五師在沖擊國民黨平漢鐵路封鎖線時,山包上幾個碉堡擋住了戰(zhàn)士們的去路。
“我方的重機槍嘎嘎響個不停,把敵人的碉堡打得直冒白煙??删驮谶@時,我們的連長中彈犧牲了,戰(zhàn)士們有些慌亂,也停止了進攻。就在這時,李先念騎著馬與當時的團長張海坡一起來到我們連。李先念看到大家停止了進攻,就說:重機槍已經封鎖了敵人火力,你們?yōu)槭裁床粵_鋒?說完,李先念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七連連長剛剛中彈犧牲。”張四告訴記者。
張四回憶,當時,李先念仔細觀察了地形,當即命令戰(zhàn)士們從山梁上撤下來,從山溝側背往上沖。沖鋒前,李先念鼓勵大家說:“沖過平漢鐵路就等于沖破了國民黨的第二道封鎖線!”
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李先念同戰(zhàn)士們并肩與敵人戰(zhàn)斗。后來,部隊跨過了鮮血染紅的白河,來到武當山地區(qū)。
在隨后的歲月里,張四跟隨部隊先后參加了解放南陽的戰(zhàn)斗、淮海戰(zhàn)役和解放西南戰(zhàn)役。
回憶貓頭山戰(zhàn)斗
在遂平縣槐樹鄉(xiāng)李興樓村西南,有一座山峰因形似貓頭而得名貓頭山。
1945年10月的一天早晨,駐扎在李興樓地區(qū)的遂平縣獨立團突然遭到國民黨部隊的襲擊,當時的獨立團有七百多人,戰(zhàn)士們一邊和敵人戰(zhàn)斗一邊順著山溝往西南方向撤退。當撤退到貓頭山下一個叫五里溝的地方時,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中了敵人的圈套,在貓頭山頂,以及周圍所有山頭,都有國民黨的部隊把守。
形勢危急,獨立團僅占領離貓頭山頂三四十米遠的一個山洞向敵人還擊,這個山洞長十多米,朝著三個方向有四個洞口,是一個天然堡壘。戰(zhàn)士們利用山石、樹林作掩護隱蔽了起來,但是,他們已沒辦法組織反擊,非常被動。而當時國民黨的部隊有1萬多人,在貓頭山精心布置了一個口袋陣,妄想把遂平縣獨立團消滅在這條山溝中。
戰(zhàn)斗一直打到中午,空中突然起了大霧,并下起瓢潑大雨,幾步開外什么也看不到。張四告訴記者,獨立團當時的團長叫文明章,是一位紅軍老干部,戰(zhàn)斗經驗非常豐富。見此情況,文明章與政委吳澤芳、副團長周子郁一起制定了反攻方案,立即組織部隊,在向導的帶領下,順著一個叫甕城的山溝前進,成功地穿過敵人的火力封鎖線。又經南斗寺、黃蓋、板橋、馬谷田、回龍寺,獨立團的戰(zhàn)士們才徹底擺脫了敵人,沖出敵人的層層包圍圈。
此后,獨立團又轉戰(zhàn)明港、廣水、鄧灣,來到了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地。
“在這次戰(zhàn)斗中,只有當時的遂平縣縣長王文田和十幾名戰(zhàn)士受傷,新四軍利用天時地利,巧妙地沖出敵人的層層包圍圈,在當?shù)厝罕娭袀鳛榧言挕?rdquo;回憶起當年那件事,張四仍然非常驕傲。
幸福的晚年生活
1952年,28歲的張四退伍了,當時部隊給了他不少安家費和糧食?;氐嚼霞?,張四很快找了媳婦成了家。
張四和老伴有兩個女兒。在小女兒張梅英的記憶中,張四從小就愛給她們講部隊的故事。
張梅英告訴記者,在她小的時候,村里的孩子總愛圍著張四,聽他講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聽他講如何和日本鬼子作斗爭的故事。張四老人現(xiàn)在還保存著戰(zhàn)爭年代的勛章,不時拿出來看看。
張四的大女兒叫張?zhí)m英,今年61歲,很多年前,跟隨丈夫到了新疆。如今,張?zhí)m英也當了奶奶,一雙兒女的工作都不錯。因為路途遙遠,張?zhí)m英一家一兩年才回老家一次。
雖然回家次數(shù)不多,可是,張?zhí)m英經常會給老父親寄東西。張四老人的耳朵在戰(zhàn)爭年代被炮聲震的有點兒聾了。去年,張?zhí)m英的兒子回到遂平老家,給姥爺買了一個西門子助聽器。
張四的小女兒叫張梅英,今年已經52歲。為了方便照顧父親,張梅英一直和張四生活在一起。在女兒的精心照顧下,張四的身體一直很好。
“俺爸的身體可好了,現(xiàn)在一頓放還能吃一碗飯、一個饃。沒事的時候,他還經常到門前的菜地里種菜、除草。”張梅英說。張梅英的家收拾得很干凈,張四老人的房間,被褥整潔,沒有一點兒異味。
當聽說要給自己照相時,老人特意換了一身新衣服,拿出保存了60多年的獎章,并讓女兒給自己戴上。
面對照相機,老人笑逐顏開。“俺村的人都羨慕俺,說俺有福,兩個閨女都很孝順。”張四自豪地說。
“經歷了數(shù)百次戰(zhàn)斗,5次立功受獎,現(xiàn)在國家每月發(fā)給我生活補助,四世同堂,我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但是,每當回想當年很多戰(zhàn)友犧牲時,都是十七八歲的娃娃,我的心里就會非常難受。”在接受采訪時,張四老人多次向記者表達了心中的遺憾。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wǎ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