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與女媧文化
摘要:王太廣遂平這塊古老的土地與女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遂平的人民與女媧有著非常獨特的感情。在遂平,女媧文化已經被日?;?、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節(jié)令化了。其融合、普
王太廣
遂平這塊古老的土地與女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遂平的人民與女媧有著非常獨特的感情。在遂平,女媧文化已經被日?;⑸罨?、世俗化、地域化和節(jié)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與廣度,表明了女媧文化在遂平縣的延續(xù)、傳播、挖掘和發(fā)展的程度。
女媧文化的歷史記載及價值
女媧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煉石補天、摶土造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則神話,流傳極廣、家喻戶曉。女媧在神話傳說里是一個蛇身人首的女神?!堆a本紀·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
女媧補天的神話最早記載于《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載?;馉f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相傳,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因爭權奪利而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敗的共工無處撒氣,怒頭把支撐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給撞倒了。于是乎,天嘩啦啦塌了一個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濫,到處是熊熊的大火,人類飽受苦難。善良的女媧神,看著她的子民們在洪水和大火中四處逃生,心里十分難過,只好辛辛苦苦去補天。
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業(yè)績在于:一是摶土造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二是煉石補天,拯救了人類;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類;四是制定婚姻制度,教化了人類;五是創(chuàng)造笙簧音樂,娛樂了人類。這五大功勞,曠古爍今,無一神一仙可比,無一皇一帝可比,都是空前絕后的創(chuàng)造、空前絕后的義舉、空前絕后的功德和空前絕后的影響。因此,女媧得到了中華民族廣泛而長久的崇拜和尊敬。女媧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被炎黃子孫共尊為創(chuàng)世紀和人類的始祖——“女媧娘娘”。
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冻o·天問》、《禮記》、《史記》、《山海經·大荒西經》、《淮南子·覽冥訓》、清朝嘉慶《涉縣志》等史料都有關于女媧的記載。相傳上古時期,始祖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長期以來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女媧文化,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媧文化是人類發(fā)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對研究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女媧文化對實現民族大融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促進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女媧文化不僅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而且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女媧兄妹在遂平生活的軌跡
女媧、伏羲兄妹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個荒無人煙的蠻荒時代,狼豕虎豹橫行,巨蟒毒蟲霸道,旱澇火災頻發(fā),狂風暴雨肆虐。人類不但要與豺狼虎豹爭食作斗爭,還要抗拒殘酷的自然災害,要生存下來是十分困難的。征服野生動物,創(chuàng)造平安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就成為人類生存的首選。女媧對此作出過重大的貢獻。
女媧兄妹姓風,遂平縣境內的紅石崖山區(qū)的風山就是因女媧兄妹曾經在這里生活過而得名的。遠古時期,風山的生存環(huán)境異常惡劣,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弱肉強食的事情經常發(fā)生。“母祖峽”就是因女媧調停龍鳳爭食大戰(zhàn)的地方,是人們把女媧看作人類母親的例證。“陽風河”是女媧帶人打獵的時候誤食了樹上有毒的紅果,之后用河中的小魚解毒而度過一劫的地方,因女媧姓風,人們便將此河稱之為“陽風河”。河邊建有一寺稱為“陽風寺”。女媧大仙逝世后,人們把她埋葬在紅石崖一處向陽的山坡上,稱之為“風陵”(女媧姓風)。后來,周圍相繼建有“千風寺”、“百泉寺”、“姨娘廟”、“娘娘廟”等眾多寺廟,以供人們憑吊、紀念女媧的功績。其中嵖岈山上的“娘娘廟”就是這里眾多寺廟的其中之一,古往今來香火不斷。
從遂平縣境內特別是紅石崖、風山一帶的山河寺廟的命名上可以尋出女媧兄妹曾在這里生活的軌跡。
女媧故事在遂平民俗中的體現
女媧故事在遂平縣風山一帶的民間民俗中得到充分體現。翻開《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河南遂平縣卷》,如今仍可見開篇就是《女媧造人》的故事,而故事的講述和記錄者均為遂平縣人。遂平的女媧造人也是洪水過后,女媧受玉皇大帝派遣來到人間,有黃土先造泥屋,又在泥屋里造人,吹口氣就活了。后來惡龍降災,天塌了個窟窿,大雨傾盆,女媧先是用石頭補天,后用身體補天,又用衣服補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把天補住了。這個故事里有了兩個核心的情節(jié),即摶土造人、煉石補天。
據說現在遂平人烙烙饃用的鏊子,就是緣于女媧補天的故事。相傳女媧補天曾用白鰲的鰲殼煉石,完工后,女媧兌現當初的承諾歸還鰲殼,善良的白鰲并未因鰲殼熏黑拒收,而是披上黑色的鰲殼愉快地游回水中。女媧為紀念白鰲的恩德,按照鰲殼的樣子做成了經久耐用的炊具——鏊子,供人們炊事之用,號召人們學習白鰲的善良和無私精神。遂平乃至整個駐馬店地區(qū)至今都保留著有用鏊子烙烙饃和做菜饃的習俗,尤以紅石崖、風山一帶為甚,用鏊子烙出來的烙饃被視為上品佳肴以招待客人。
在遂平縣境內,至今仍流傳著以退避毒蛇猛獸用的新婚女子頭上披紅蓋頭的習俗,與此相同的還有新生嬰兒頭上戴的繡有風姓標志的虎頭風帽,身上有披紅披風的習俗,在幼稚孩童玩耍中也帶有女媧補天色彩的“補媧屋”游戲……這些都與當地流傳的女媧故事有關。
遂平縣還有不少風俗習慣與女媧文化緊密相連,正像楊利慧在《女媧溯源》中指出的那樣:節(jié)日習俗本與女媧有關,后來一些沿其舊俗但逐漸不知本義的地方,在早先可能就有信仰女媧之意。以此觀點來觀照遂平的習俗,可洞悉其奧秘。如小孩戴風帽、穿披風的習俗。遂平的小孩在很小的時候,都要戴虎頭風帽、穿紅披風,一般到五六歲才脫下來。正如民謠所說:“女媧到,把人造;不刮風,戴風帽。”據傳,一為紀念風姓女媧;二為求媧娘保佑平安之意。又如扎“掃天娘娘”。當雨水不止、蒼天難以放晴時,遂平人家家戶戶都會扎“掃天娘娘”,把其掛在門楣上,并口中念念有詞:“一掃風住,二掃雨停,三掃日出,四掃太平。”這顯然與女媧文化中的祈晴禱雨習俗有關。
女媧形象在遂平朝拜中的延續(xù)
遂平人為紀念人類母親的始祖——女媧,還創(chuàng)造了象征女媧崇高的、神圣的、神秘的字符,將它繡在老人的帽子上、衣服上,刻在家具上,寓意為富貴、長壽、吉祥;將它雕放在屋宇上,希望能趨兇、避邪、鎮(zhèn)宅;將它安裝在兵器上,代表著鋒利、堅韌和威力;將它描繪在棺木、壽衣、陪葬品上,意寓能起到祭奠、趨兇、避邪的作用。
今日的人們游覽嵖岈山,主要是欣賞嵖岈山的風光之美。豈不知,每年的3月15日人們紛紛登嵖岈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實人們登山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到山上的“娘娘廟”朝拜,祈求生子,祈求多子多福。這就是當地流傳的“拴娃娃”故事的由來。
女媧在遂平的歷史遺存很多,如今的風景區(qū)“鳳鳴谷”就是原來的“母豬峽”,這是當年女媧部落頻繁活動的地方,上古時曾叫“母祖峽”,是指母系氏族的祖先,即女媧曾經生活過的峽谷。西部的“鳳凰山”,就是“風皇山”,而“風皇山”的水往東流,就形成了“陽風河”。而“陽風河”上有兩個寺廟,一個是“前陽風寺”,一個是“后陽風寺”。這些地點之所以跟風姓有關,都是與上古時期風姓女媧部落的人們在此活動有緣。
綜觀遂平縣眾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民間傳說、厚重的歷史積淀,足以說明遂平縣最有可能是女媧煉石補天處,遂平縣應該成為女媧文化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梢哉f,遂平與女媧文化緊密相連,女媧文化也離不開遂平。
責任編輯:wc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