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三農 新農村

技術課堂

2014-05-08 12:37 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責任編輯:lidong
發(fā)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小麥苗期越冬管理技術□ 朱統(tǒng)泉 現在小麥已進入越冬期,加強小麥冬季管理,確保小麥安全越冬,是奪取明年小麥豐收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小麥從出苗至分蘗越冬階段,主要生長根、莖、葉、蘗等營養(yǎng)器官。這一階段是

小麥苗期越冬管理技術

□ 朱統(tǒng)泉 

現在小麥已進入越冬期,加強小麥冬季管理,確保小麥安全越冬,是奪取明年小麥豐收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小麥從出苗至分蘗越冬階段,主要生長根、莖、葉、蘗等營養(yǎng)器官。這一階段是小麥生產中爭早苗、全苗、壯苗,促進冬前分蘗和發(fā)根,奠定穗數的重要時期,也是為壯稈大穗打基礎的時期,此階段生長的好壞不僅影響每畝穗數的多少,而且也影響每穗粒數的多少。

根據調查高產小麥冬前分蘗成穗率80%~90%,越冬期間分蘗成穗率10%~20%,返青后分蘗成穗率5%左右。分蘗出生越早,成穗率越高;分蘗出生越晚,成穗率相對越低,因此要獲得足夠穗數,必須促進冬前及越冬期分蘗的發(fā)生。

1.疏苗移栽,確保苗勻。針對缺苗斷壟及播量大的麥田,及時有效地進行疏苗和移苗補栽,麥苗過密易造成旺長,根部次生根少,不利于安全越冬;斷壟現象明顯影響小麥產量,不利于高產。同時,補栽的麥苗對小麥后期抗倒性也有一定的提高。

2.適時把握,進行化學除草。根據田間調查,部分麥田的雜草已十分明顯,而且雜草量比較大。針對這種麥田,在日平均氣溫降到5℃以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麥田化學除草。

3.適時追肥,促弱轉壯。針對個別弱苗的麥田,應及時因地制宜,適時管理。①因播種較晚而導致的弱苗,應雨雪前適時畝追施尿素5公斤~7.5公斤,在天晴后及時進行中耕,以便增加地溫,促進小麥生長,達到壯苗而安全越冬。②對底肥嚴重不足的弱苗要及時畝追施尿素10公斤~12.5公斤,追施尿素后要配合進行淺中耕1~2遍,以便提高地溫,快速促進苗情轉化,達到促弱轉壯的目的。

4.脫肥麥田。根據田間調查,部分麥田盡管沒有旺長,但由于播前底肥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肥料不足、小麥生長緩慢、葉色較黃,目前田間脫肥現象非常明顯,這次凍害也較為嚴重。針對這類麥田,也要及早追肥,畝追施尿素12.5公斤~15公斤,以便促進有效分蘗和年后早返青。

5.一般凍害麥田。近段低溫持續(xù)時間長,對適時播種的小麥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凍害,表現出植株新生葉的三分之一到整片葉凍死,這對小麥的生長發(fā)育和產量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及時追肥,畝追施尿素一般為8公斤~10公斤,并配合淺中耕,以便提高地溫,促進苗情及早恢復,確保小麥正常生長,為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6.強筋優(yōu)質小麥田。對于播種適時,生長正常的強筋優(yōu)質小麥,適量追施尿素不僅可以促進根系生長和苗壯,而且可以促進有效分蘗和增強小麥的抗寒能力。追肥量一般掌握在每畝4公斤~5公斤,同時配合淺中耕以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fā)達,確保小麥品質的穩(wěn)定性和小麥的豐產性。

7.嚴禁麥田放牧啃青。越冬期間保留下來的綠色葉片,返青后即可進行光合作用,它是剛恢復生長時所需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冬季啃青會使這部分綠色面積遭受大量破壞,削弱抗寒能力,降低產量。

專家咨詢熱線:03962909616 3258589。(駐馬店市農科所副研究員)

 

小麥紋枯病的發(fā)生和防治

 □ 崔苗青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隨著小麥種植制度的改革,高產品種的推廣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小麥紋枯病已成為小麥生產中普遍發(fā)生且危害比較嚴重的一種病害。該病的發(fā)生可導致小麥的穗粒數減少、粒重降低,或形成白穗,也可引發(fā)倒伏,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近年來,該病已成為我市小麥的主要病害。

一、小麥紋枯病的主要癥狀

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后,在各生長階段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癥狀。爛芽,芽鞘褐變,后期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病苗枯死發(fā)生在3~4葉期,初期僅第一葉鞘上現中間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期因抽不出新葉而致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拔節(jié)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后,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莖壁后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因養(yǎng)分、水分供不應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時該病還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顯的褐色病斑。近年,由于品種、栽培制度、肥水條件的改變,病害逐年加重,病區(qū)由南向北不斷擴大。發(fā)病早的減產20%~40%,嚴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顆粒無收。

二、小麥紋枯病的發(fā)病特點

土壤內殘存的病菌菌核或菌絲,易成為感病的主要菌源。早播、播量大的麥田,冬前長勢過旺的麥田,偏施氮肥;麥苗徒長的麥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溫寒害、脫肥或灌水量大的麥田,發(fā)病均較重。秋冬溫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濕的天氣施用含有帶病殘體的沒有腐熟的糞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發(fā)病。

三、小麥紋枯病的防治

如果春季雨水多,紋枯病有大發(fā)生的趨勢,在小麥苗期或返青拔節(jié)期,紋枯病初發(fā)時,每畝用5%井岡霉素4g,或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40g,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5g,或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40g,兌水 30kg~40kg噴霧。如病情較重,隔10d~15d再噴藥1次。噴藥時,在拔節(jié)期最好是早晨露水噴灑,藥液易隨露珠淋到中下部葉片上,以利提高防效。合理施肥,尤其是在小麥拔節(jié)期前后,忌過量偏施氮肥,否則會造成植株生長過旺,田間透光性差,抗病力減弱,且易引起倒狀。

專家咨詢熱線:03962909616 2909658。(駐馬店市農科所副研究員)

 

速生楊栽培技術要點

□ 吳曉豹 

楊樹是我市主要用材樹種之一,具有生長快、材質好、適應性強、繁殖容易等特點,深受農民喜愛。適合我市栽植的中林46、歐美楊107、108等多個速生楊樹新品種,生長在3.5厘米~4.5厘米之間,栽后基本能實現“三年成材、五年成梁、十年一方”。所以,栽植速生楊樹是我市農村調整經濟結構、農民發(fā)家致富最可靠的選擇。

一、楊樹造林技術要點

1.林地選擇:速生楊適宜土壤疏松、肥沃的壤土、沙壤土,不能栽植在長期積水地,不能栽植在長期干旱無水的地點,否則生長不良。

2.整地標準:在沙壤土栽植速生楊可以采取挖大穴整地,潮土和沙壤土(河灘地)整地,穴的規(guī)格為長、寬、深各60厘米見方;水稻土整地80厘米見方;黃褐土整地1米見方。

3.苗木規(guī)格:當年扦插苗,要求苗高3米以上,地徑2.5厘米以上;平茬苗要求苗高4米以上,地徑3厘米以上。苗木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完好、隨起隨運隨栽。

4.栽植時間:一般春季栽植,時間為二月初至三月中旬。不可“頂凌”栽植或清明節(jié)后栽植,否則植樹造林成活率不高。

5.栽植密度:以用材為目的的密度:成片林以3米×3米、3.5米×3.5米等為好;路渠植樹單行以株距3米為好,兩行以上以株距5米為宜;林草、林糧間作的密度以2米×8米等大株行距,南北行向為好。以造紙材為目的的密度:2米×3米、1.5米×4米或1米×6米。

6.栽植要點:(1)植樹穴內施足底肥。農家肥每穴5公斤,或漚制的餅肥每穴2公斤,或復合肥每穴0.6公斤~1.0公斤。

2)“三埋兩踩一提苗”。在穴內施肥后,復土10厘米將苗木扶正放入,開始回填穴土至半穴,用腳或大鋤砸實,再填土至半穴,再砸實,然后再填土至穴滿;澆足水,待水滲下后,再封成土堆,在第一次砸實之前將苗木輕輕提一下,使其根系舒展。

3)深栽。栽植深度以苗木地徑處往上30厘米~40厘米為準。

二、經濟效益分析

立地條件好的地方,8年生速生楊單株材積可達0.8立方米~1.2立方米,市場售價為每立方米500~600元算,最低單株售價為400元以上,年收入為每株50元以上。扣除苗木費和管理費,每年生長價值在40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市林業(yè)局)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国产真实迷奷系列在线免费看,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AV秘无码不卡一区二区